至今黄娜倒也还记得,她上大学的时候,听老师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过华夏历史上的七次大迁徙。
这最早的一次大迁徙,发生在西晋时代,也即是“衣冠南渡”和“五胡乱华”这两个成语的出处。
当时的华夏正处在东汉末年过渡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到了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时,以鲜卑、铁佛、匈奴、羯族为代表的北方胡族借机南下,迫使得北方汉民不得不被迫南下,一路撒着血泪迁移到了长江中下游。
至于第二次大迁徙,却发生在了唐朝中期,也即是人人熟知的“安史之乱”,大批北方居民为躲避战乱而逃亡南方。
而后面的第三次也即是“靖康之变”、第四次是明初“洪洞大槐树”的大迁徙、第五次是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第六次是清末的“闯关东、走西口”、第七次则是民国初年的“下南洋”……
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每一次的大迁徙,几乎都象征着一场新盛世的开局,对促进民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增加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且深刻的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说,每一次的大迁徙都是用血泪来开道的人间悲剧!
而黄娜在筹备大军东归的时候,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个举动必然会引起民间掀起东迁的风潮,因为明眼人都能看出,日后一旦天凤朝建政在东华后,这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必然会从洛阳往新都迁移,要是这个时候不跟上队伍的话,以后就没那谁谁的什么事了。
同时,新生的天凤朝政权,也急需大量的人口来填充东华四郡和整个河东。
想想看,当初高鸡泊和豆子航群雄们,动辄就要猬集十数万民众,这些民众可不是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为此整个华北大地上不知荒芜了多少土地,又跑空了多少村庄,虽然之前天凤军搞定刘霸道时收拢了不少流民,可对于未来整个胶东的新城建设,以及针对华北平原的复工复产,还需要大量的人口民户来填充。
所以从比较平和并且人口较为稠密的河西地区迁民,也就成为了较为可行的办法,不过眼下的时机显然还不太成熟,只能是将这次大军西归并携带洛阳的官吏、工匠及家眷东归,作为下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预演。
然而,如果对这样动辄十数万人规模的迁徙,如果组织不到位、安排不周全、看护不严密,就极易会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
反正不管怎么说,由大军东归而引发的这场东迁,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黄娜作为一个穿越者,在统筹规划和调度方面总要比这古代人想得更多更全面,肯定能考虑到几十万人猬集在一块迁徙将会面临的种种问题,总不至于搞出大规模病疫、饿死人这样的情况来。
而就眼下来看,她的确做得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