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州。
大雨下了整夜,直到天亮才歇。
街上的青石板地砖不平,一踩就冒出一堆水来。
行人小心翼翼,还是有踩得不好的时候,只能皱眉。
马车就一点不讲究了,奔驰而过,溅起来的水花湿了路边行人的衣摆鞋子,气得一群人指着远去的车大骂“缺德”。
江绪也在行人之中,鞋袜都已经湿了。
这里的夏天就是这样,这会儿还算好的,等雨水再多些,不止是底下几个邻水的村镇,便是主城之中,低洼之处亦全是积水,能没过小腿肚子。
虽不是洪灾泛滥,但年年淹水,百姓岂能不发牢骚?
偏,从江绪有记忆起,衙门就没有好好治理过这些,甚至还说过,反正来年还要淹的,整了也白整。
当然,这个“白整”,指的是村镇,是城中普通的百姓生活的胡同小巷,而官府衙门、官家大宅,不止占了高地,地面修得平平整整。
江绪年幼的时候,在武隆生活,以为这样坑坑洼洼的才是常态。
后来,念的书多了,去了几个蜀地大城,慢慢明白过来,这样的状况其实是不对的。
待赴京科考,一路经过那么多城池、村镇,江绪看到了各种不同。
诚然,这种不同来自于地理位置、贫富差距、百姓习惯等等,但他想,这些都不是涪州衙门不作为的理由。
这次回来,与华师爷一道,得他一路指点,江绪大开眼界。
以前看沿途城建,只能看个表面,算不上外行人,但也绝不内行。
经华师爷讲解,不由豁然开朗。
因地制宜,这四个字说来简单,做来很难。
可只要用心去做了,涪州可能有所改变,而不是现在他脚下这样,下一天雨就一脚的水,下几天雨就漫了腿肚子。
江绪一边想,一边往上坡走。
离衙门越近,积水越少,待进了府衙大门,青石板地砖平整极了。
不远处,几个官员说笑着出来,江绪听见动静,抬手按住了脑门,脚下故意踉跄了一下。
李判官看到了,乐道:“江大人来了?我们还以为你今儿得睡到午时了呢,昨儿喝了不少吧?”
“吐了一整夜,”江绪苦着脸摆手,“那两兄弟海量,我实在不是对手,喝过了头,反倒睡不着,脑门子炸开了似的,与其躺着,还是来衙门里。”
另一位金判官,长了江绪一轮,说话阴阳怪气:“状元郎光念书了呢,岂会吃酒?与其同他们往来,不如写几篇文章。”
江绪道:“初来乍到,总要卖各方一个面子,连几位老大人都对甄家客客气气的,我一个新人,人家喊我吃酒,我还能推拒了不成?”
金判官翻了个白眼:“不过是个妾,娘家这儿就吹鼻子瞪眼了,这要是出了个总督夫人,尾巴还不知道往哪里翘呢。”
李判官忙道:“哎呀,我们底下人都是被甄家折腾的,自己人都别说了。”
上峰还在与甄家你好我好,他们这些小人物,还能怎么做呢?
不管是他们这两个衙门里做事久的,还是新来的江绪,一样都得把甄家伺候着。
江绪捶了捶脑袋,一副好奇模样,问道:“我听说,前回那位姑奶奶回娘家来,咱们衙门上上下下可没少出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