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萧敌鲁、萧阿古只也知道见好就收,只不过既然是推翻弓裔下台的王建主动示弱求和,当然也要狠狠敲他一笔。
起码眼下而言,谁的拳头更硬,谁说话的底气便更足。你来我往经过两三次交涉,王建强忍怒气,只得承认大同江以北的领土归契丹所有,大批本来原属于摩震国治下的三韩族民,不但被掳掠为农奴,经改号的大封国,照样还是要交付钱粮赔款。
毕竟朝鲜半岛虽然多山,可三韩族裔受唐风汉话熏陶,也属于农耕文明。耶律阿保机本来就热衷于通过软硬兼施的方式召集汉人农户开垦田地,兼并大同江以北州郡的农地之后,又抓了大量现成的农户,契丹也大可以调拨来一些受信任重用的汉人臣子,管理三韩农奴,也仍附和耶律阿保机接受韩廷徽等汉人心腹的意见,而采取藩汉分治的国策。
而且朝鲜半岛的东北部,现在仍处于渤海国治下疆土,契丹占据西北部,双方大概以狼林山、长津湖为界。直到耶律阿保机认为对渤海国发动灭国战争的时机成熟,大可以从半岛北隅进军,也不必再尝试渡江侵攻占据渤海国全境疆土。
不过攻方得偿所愿,守方忍气吞声契丹帝国的开朝皇帝耶律阿保机,与正史中高丽王朝的开国君王王建现在便已结下了极深的梁子。
稳住了契丹之后,王建又立刻调派军旅向南,警告百济、新罗双方,现在要趁火打劫,也已经无利可图。但是遣使表示也愿意放弃之前的争端,愿与两国修好通聘。同时也自然免不了要派遣船舶,首先至耽罗岛海镇请求转奏汴京,禀说大封国派遣使臣,乞望面见魏朝皇帝。
经魏朝批复应允,大封国遣使渡海至登州登岸,再走陆路辗转周折一番。自有鸿胪寺派出押伴官在外事馆驿会面,到底朝鲜半岛上三国对中原的影响力几乎没有,李天衢也没打算亲自接见。
大概也如所预料的那般,王建称大封国国主,表示先前对天朝不敬的弓裔已经被推翻身死。大封国君臣子民俯首称罪,决计不敢冒犯魏朝天威,故而遣使奉表称臣,乞愿能奉天朝上国为宗主,并进献人参、青瓷、弓箭、松子乃至如唐时新罗婢那般的温顺宫女数十人,世代愿为魏朝海外属国,每年进纳岁币贡品,誓不敢违。
李天衢却很清楚,王建提前几年推翻弓裔篡位,可是按正史轨迹,他对外虽然也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但是积极北拓的野心比他那性情暴虐的先主更大。眼下虽然只得对契丹服软,但到底会因为领土争端,而必然会保持的敌对态度。
再等到契丹覆灭渤海国,王建也会积极的收留接纳被渤海遗民(然而吞并辽东无望之后,便尽数屠杀),而为北取高句丽故地造势。双方早晚会爆发大战,而鉴于契丹的势力现在便已经跨过鸭绿江,扩张至大同江一带,他们双方的战争想必会更早打响,而且也将更为激烈。
“可是王建就算对契丹蔑视、仇视,可是要寻耶律阿保机复仇,到底还是要等到他一统三韩之后”
李天衢喃喃自语,现在的王建可没胆子改国号为高丽,而他这个大封国政权初立,听闻已迁都至松岳城改称开京(后世朝韩军事分界线板门店附近),虽设市场和坊里,改制五部六卫,而极力要维持时局稳定,可是也尚还有宣吉、伊昕岩、林春吉等前摩震国将领,乃至清州一带豪族不服他的统治。所以就算稳定内部,也还需要一段时日。
魏朝到底还是不便直接出兵干涉大封、新罗、后百济三方鼎力的局势,不过李天衢寻思一番,考虑到王建按史载线逐步一统三韩的过程就算明面上可以接纳他为臣属,但是也仍少不了要暗做手脚,让意图一统三国,兼并辽东的王建倍感焦头烂额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