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将军真是年轻有为,某在这里恭贺了。”人群中走出身穿官服的官员,笑着跟郑鹏打招呼。
郑鹏认出他是上任不到一年的元城县令郭旭华,笑着还礼:“原来是郭县令,有劳了。”
县令的任期是三年一调,上一任县令陆博据说调到桂州任职。
“不敢,郑将军为国流血流血,是元城的骄傲和楷模,作为元城的父母官,这是某的荣幸。”郭旭华笑容满面地说。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尽自己本分而己,骄傲和楷模说不上,对了,我让人备下了薄酒,一会请郭县令小酌几杯,不知郭县令意下如何?”
郭旭华有些受宠若惊地说:“郑将军客气了,明天钦差就到,今晚就不打扰,待到明日庆功宴上,某再好好敬郑将军一杯。”
“那好,明天一定要来个不醉无归。”
这么多人来添彩,元城郑氏也不敢怠慢,在郑长铎的带领下,把众人送上茶水糕点果品,很快现场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要来的,终于要来,第二天刚用过午饭,就不断有人来禀报宣旨队伍的行程:
“报,钦差已经离开元和驿,正向元城进发。”
“报,钦差队伍已过了风塘口,据计半个时辰后到达。”
“报,队伍已进了城口,估计一刻钟内抵达。”
......
郑鹏在大堂内静候着,相对郑长铎、郑元家等人的焦虑,作为主角的郑鹏显得很镇定,封赏李隆基早就剧透,并没有多少意外来惊喜。
肉容没什么惊喜,然而过程却很有意思,这次来宣旨的是太监,级别可不低,是光顺门监门将军孙公公,级别在三品下,是李隆基喜宠信的太监之一,从而可以看出李隆基对郑鹏的重视。
说是监门将军,其实就是一个挂着虚职的太监,没有实权。
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太宗死后,制度渐弛。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大有人在。
光是蓄养歌伎和太监,就是一大笔巨额开销,太平盛世还供养得起,国力一旦衰弱,很快就会暴露出来。
宣旨队伍一出官道,马上转入由细沙铺垫、彩旗相护的道路,道路两旁全是闻讯赶来看热闹的百姓。
宣旨、领旨,给宣旨太监送上一份厚礼,再给那些护送的待卫一封红包,然后就是大摆宴席、把圣旨供奉在祠堂、祭祀先人、接收封地、邑户等等,郑鹏一直忙了三天才算完事。
圣旨下达,勋爵和封赏正式到手,郑鹏知道,自己衣柜里除了多了几套浅绯色新式官服,名下多了七十二户邑户和一百亩封田,身上还多了一个将军的虚职和开国县男的爵位。
这些都是自己在西域拿性命拼来的。
升了官,封了爵,郑鹏并没有放松,一有时间就往书房里钻,主要是修筑大宅作准备,这是崔源的条件之一。
工匠方面,元城郑氏大约能抽出二十人,包括族人和仆役,贵乡郭氏早就打了招呼,他们可以提供大约一百名工匠,到时再雇点帮工,人手方面不是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郑鹏想起一座独一无二的宅子,想法很多,可想法设计有些超前,自家的工匠都是普通工匠,根本听不懂;郭府派来的工匠,感觉是动手能力高于动脑能力,很难体会和理解郑鹏的设计理念,一时让郑鹏有点郁闷和抓狂。
升官封爵,也不知下一个任务什么时候下达,郑鹏希望在任务下达之前,把宅子的设计图做好,毕竟修筑一座好的宅子需要时间。
就在郑鹏郁闷得心情有些烦躁时,黄三禀报:荥阳郑氏本家的郑永阳在门外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