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我们有必要对明代火器发展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
对火器发展最大刺激就是战争,明**国之后到嘉靖以前,除了少数时间,大部分时期都处于和平状态,这使得火器发展相对缓慢。
而在欧洲,从14世纪到17世纪,战争没有间断过,宗教战争,玫瑰战争,英法百年战争,欧洲三十年战争,英国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战争、战争最能刺激军事技术的发展,而且西方的当时的战争是同等级文明形态的国家之间的战争,破坏小而对军事技术发展的刺激大。
这种军事技术的进步并不是建立在社会本身发展程度比明朝先进的基础上,更不是建立在经济文化比明朝的领先的基础上。所以只要一和明朝接触,明朝就能立刻吸收引进其技术,并独立研制开发,直至反超。
明代不象清朝一样保守自大、封闭僵化,始终抱着开放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战争对武器发展的刺激小,并不意味着明代的君臣就放松了这方面的警惕心理和前瞻意识。
当时中国和西方殖民强盗多次小规模交锋,屡屡击败对手,但没有因此对之不屑一顾、麻痹大意。这才有了嘉靖时期汪鋐缴获葡萄牙人使用佛郎机,上疏建议大规模仿制和改进并装备部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英国人主动把当时最先进的火器当成礼物送来,结果仅仅被其当成自己的个人玩物,封锁在深宫之内。,
有些人因为明代积极引进西方火器,就说看呀,明代的科技发展也停滞落后,否则为什么要引进呢?
这些人其实和清朝统治者的愚昧心态如出一辙,以狭隘封闭自大为荣,认为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的最好,一旦要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事物,那就是落后的标志,就是一种耻辱不光彩的行径。幸好明代的知识分子和君臣没有这种愚昧狭隘的心态。
还有些人则是嗤之以鼻的说,明代引进西方火器有什么了不起,清末不是照样有洋务运动?
可惜这些人忘了,清末的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被洋人打的屁滚尿流、哭爹喊娘,被洋人骑在头上拉屎撒尿、任意欺凌,在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之后才进行的。明代引进西方技术则是在国势强盛,自己打败对方之后,还要去主动积极的学习引进。区别就在这里!
随着明朝中晚期,战争开始频繁化,战争对火器的发展刺激也随之加大,火器发展已经明显呈现出有自己特色的一条道路,也是更适合自己需要的一条道路,和西方相比只能说各有所长,而不能说谁更先进。但不幸的是这条道路却被过于盲目的追求类似西洋大炮的威力所打断了。
下面内容主要是摘录自王兆春著的《中国火器史》(其中水雷部分,引用了其他一些杂志上的文章介绍),内容简略缩写了一下,为避免繁琐,凡是《中国火器史》的部分,不再逐句给出参考文献注释了
1、炸弹类火器世界领先
(1)、地雷
采用机械自动发火装置的真正意义上的地雷是明代中国人发明的(早期的原始地雷或可追溯到宋代中国),并且地雷的种类和发达程度领先西方不少。
毛文龙在对后金作战中,就非常强调地雷的巨大作用。他的塘报中屡屡可见用地雷对后金军队重大杀伤的记载,而且他在给朝廷的上疏中也反复建议一定要重视地雷的应用。
王兆春著的《中国火器史》中介绍,地雷是明代嘉靖时期的著名官员曾铣发明的(有些地方包括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里说,在明代初期1413年焦玉的《火龙经》里有机械发火装置的地雷,但实则《火龙经》当系嘉靖以后的明人之伪作,假托明初而成)
“地雷是埋在地下爆炸的火器,创制于嘉靖年间。据《兵略篡闻》记载:‘曾铣在边,又制地雷。穴地丈许,间药于中。以石满覆,更覆以沙,令于地平,伏于地下,可以经月。系其发机于地面,过者蹴机,则火坠药发,石飞坠杀人’”[5]
地雷被曾铣发明后,迅速被其他人不断改进,延伸许多新品种。
“据《筹海图编.经略三》记载,丹阳的邵守德用生铁铸成一种地雷,内装火药一斗多,并用檀木砧砧至雷底,砧内空心,安火线一根,通出壳外。地雷制成后,选择敌必经的要路,‘掘地成坑,连连数十,将地雷埋在坑内,用小竹筒引出火线,土掩如旧。’雷中安有发火装置,敌军经过时将其踩爆,群雷震地而起,火炮冲天,雷壳破片如飞蝗四出飞击,人马纷纷毙命”[6]
到了万历时期,明代地雷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武备志》卷一百三十就记载了十多种”,有踏发式地雷,有拉发式地雷,有点发式地雷,还有绊发式地雷。
踏发式地雷的代表是“炸炮”:
“雷壳用生铁铸造,大小如碗,壳面留有一指大小的装药孔,以便向雷内装填火药,用木杵将火药杵实,并在火药中插入一个小竹筒,从筒内向外通出一根火线。使用时选定敌必经之路,将几个炸炮的火线相互串联,并接在钢轮发火的‘火槽’内,再从钢轮发火装置内通出一根长线,经过一根竹筒通到地面,扣在地物上。尔后挖坑将地雷和钢轮发火机埋好,用土掩盖。敌人若踩跘长线,牵动钢轮发火装置,即发火爆炸。与炸炮构造和引爆方式相同的地雷还有自犯炮”[7]
拉发式地雷的代表是“伏地冲天雷”:
“伏地冲天雷是一种采用埋藏火种方法引爆的地雷。火种装于一个盆内,放于雷上,火线总连于盆上,靠近火种。其盘连于枪刀杆上,尔后用土覆平,不露痕迹,枪刀杆露在地面上引诱敌人。当敌军前来摇拔枪刀时,火种倒在火线上,引爆地雷,声如霹雳,给敌军以重大杀伤。”[8]
点发式地雷的代表是“无敌地雷炮”:
“无敌地雷跑的雷壳用生铁铸造,形如圆球,有大有小,大者可装火药1斗,小者3-5升。装填火药后,用坚木将雷口塞住,同时由雷中引出3根火线,从竹杆中通出。作战前,先将雷体埋设于敌必经之通路,竹杆口露向自己一方,待敌进入雷区时,即令士兵点着火线,将地雷引爆”[9]
绊发式地雷的代表是“万弹地雷炮”:
“万弹地雷炮的雷壳如坛,内装火药,口用土填紧。留有一个小孔,从中通出火线。使用前,将雷体埋设于敌军必经之路,同时埋设钢轮发火机一个,与坛口引出的火线相连,上用泥土和鹅卵石盖平,地面上安设一根同钢轮发火机相连的绊索。当敌军人马触动绊索时,牵动钢轮发火机,引爆地雷,杀伤敌军人马”[10]
西方使用地雷应该相当晚,真正意义上自动击发的地雷可能要晚于明代两百年左右。在王兆春著的《世界火器史》中对西方早期地雷的记载几乎找不到,只有如下寥寥几行字
“欧洲国家使用地雷的年代较晚,俄军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于旅顺防御战中使用了跳雷和可操纵的应用地雷”[11]。
另外还有一处说到:
“欧洲在16世纪以前,火器的制造以枪炮为重点,爆炸性火器地雷、水雷,以及火箭等火器则没有多少建树”[12]
一些文章说到欧洲在15世纪要塞防御战里用到过地雷,或是类似宋朝时期中国那种原始意义上的地雷。
(2)、水雷
水雷也是明代中国人发明的,比西方人提前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李崇洲在《中国明代的水雷——世界水雷的鼻祖》一文对此有论述:
“一般认为,水雷是18世纪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由美国人发明的,1956年10月,苏联的《军事知识》在“漂雷”(水雷的一种)的发明和使用问题上,曾把1769年(土俄战争时期)俄军以“漂雷”炸毁了土耳其通向杜那依的浮桥,说成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漂雷”作战。但实际上远在我国明代嘉靖年间,便有了有关水雷的记载。明代名将唐顺之(1507-1560年)在其《武编》一书中,有一则文字扼要介绍了水雷的构造和性能:
“‘水底雷’以‘大将军’为之。用大木作箱,油灰粘缝,内宿火,上用绳绊,下用三铁锚坠之,埋伏于各港口。遭贼船相近,则动其机,铳发于水底,使贼莫测,舟揖破而贼无所逃矣。”[13]
水底雷实际上是最早的用机械击发的锚雷,属于击穿性水雷。中国火器史中说“水底雷实际上是一支密封于木箱中,借助机械式击发装置点火发射的火铳”[14]。
世界上最早的漂雷同样是明代中国人发明的,《水雷小史》中说:
“到了明万历十八年,我国又发明了一种‘水底龙王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以香作引信的定时爆漂锚雷。又过了十年,有个叫王鸣鹤的人,利用碰线引信原理制成‘水底鸣雷’。到明天启元年,又把‘水底龙王炮’和‘水底鸣雷’改进成碰线引信的触**雷。这就是当今有的国家还在使用的触发式水雷的前身。它是在水雷上安装一根或几根绳索,任其横浮于水面,当敌船在航行中碰上这些绳子就会自动击火引信,引起水雷爆炸、击毁敌船。”[15]
水底龙王炮这种世界上最早的漂雷,用复杂的精心设计的慢燃烧信香为定时引信。“熟铁为壳,定时爆炸”,“设计了巧妙的通气管道,考虑了河水的流速,是明代中期火器研制者聪明才智的结晶”[16]
明代还有一种击穿性水雷,叫做“既济雷”:
“雷体长1.5尺,直径4寸,内装发射火药二斤和两斤重的铅弹一枚”,“一般击穿一船需用8个水雷,使用时把他们平均钉在敌船底上,钉雷时一并将药信点着,引燃发射火药,射出大铅弹,直接击穿敌船船底,使之沉毁”[17]
(3)定时炸弹、手榴弹、烟雾弹、毒气弹、**
嘉靖时期的曾铣不仅发明了地雷还发明了定时炸弹,其在明代的称谓是“慢炮”:
“慢炮是嘉靖中期曾铣在镇守陕西三边时创造的一种定时炸弹。据《兵略篡闻》记载:‘曾铣在边,置慢炮法。炮圆如斗,中藏机巧。火线至一二时辰才发,外以五彩饰之。敌拾得者骇为异物。聚观传玩者墙拥,须臾药发,死伤甚众’”[18]
手榴弹在当时的名称是“击贼神机石榴炮”:
“是用生铁铸造的炸弹,其形似石榴,如碗大小,其作用类似现代的手榴弹,弹壳上留有一孔,以便向壳内装填致毒性火药和发烟剂。”“使用时或抛至敌阵爆炸;或放置路旁,敌军人马踩踏后,炮内火种受震起火,引起爆炸;或使敌中毒后封喉,瞎眼”[19]
显然“击贼神机石榴炮”不仅有手榴弹的作用,也有现代的毒气弹、烟雾弹的作用。还有一种兼毒气弹和**作用的炸弹,明代叫做“万人敌”
“万人敌先用干泥制成空心球壳,壳面开有一个小孔,以便灌入致毒与燃烧性火药,并通火线在外,尔后将其装入木框或木桶中,以防其碎。作战时,守城士兵点燃火线,将其掷向城下爆炸,毒杀和焚烧敌军攻城士兵”[20]
(4)、自动发火装置的发明
明代中期的爆炸性火器,已经有三种类型的自动发火装置:
“其一是采用燃烧有时限的香火,定时点燃火器中的火药,引起爆炸;
其二是在爆炸性火器中预藏火种,待敌人触动火种,使其落入火药中点火引爆;
其三是钢轮发火装置,其基本原理是用钢片敲击或急剧摩擦火石取火,引爆地雷。使用这种发火装置的地雷有炸炮、石炸炮、自犯炮、万弹地雷炮等”[21]
钢轮发火装置在嘉靖后期已经创制,但最准确记载有制作年代的是戚国祚等编纂的《戚少保年谱》:
“该书卷十二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四月,戚继光在组织人员研究修筑石门寨城时,制造了自犯钢轮发火装置。其布设和引爆方法是:在长城沿线的通路上挖掘深坑,将地雷埋在坑中,并在雷旁放置一个木匣,将地雷的药信通入匣中,匣底放有火药与一个钢轮发火装置,轮旁安有火石。从匣中经过竹筒通出一根引信,线的一段控制钢轮转动,另一段由守雷士兵控制,或横过通路拴在地物上,当敌军人马经过通路踩绊引线时(或由守雷士兵拉动),使钢轮转动,摩击火石,点着匣底火药,引燃地雷引信”[22]
2、枪炮类火器的革新
(1)、佛郎机的仿制和改造
佛郎机引入中国后,明朝人又根据自己的需要做了许多改进和变型,列举一些《中国火器史》中提到的佛郎机种类。[23]
(1)戚继光制造的五种型号的佛郎机,其中“一二三号大型佛郎机用作舰炮和城堡的防御,四号中型佛郎机随军机动作战,五号小型佛郎机装备单兵使用”。根据茅元仪武备志中的记述,则当时“原则上已具有以火炮口径的尺寸为基数,确定但重与装药量变化的关系,是明代中期火炮设计制造水平提高的一个表现”
(2)大样佛郎机,嘉靖二年铸造大样佛郎机32门,“从长度与重量关系看,当是一种短粗型火炮”
(3)中样佛郎机,“出土实物中,发现刻有‘兵仗局造’‘中样佛郎机’字样的五件制品”,“铭文的编号表明,至万历二年,已经制成中样佛郎机17114件之多,远远超过《大明会典》记载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