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系中不是没有人才,也有很多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是像这样作系统性地归纳的,没有几人。
在奉系内部多为老派将领,这些人久随张作霖,虽然在一些大战中出力甚多,但是作风粗糙,有浓烈的军阀作风。还在关外的时候,就有许多人主张张作霖作关外的“土皇帝”。奉军官兵也有很重的恋乡情结,对在异乡出兵打仗有本能的排斥。
从去年末到今年初,奉系相继得到兴安、蒙古、甘肃、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省区,实力大增。随着奉系实力的扩大,渐渐地占山为王、武装割据、拉帮结派、分封诸侯的思想又涌了上来。直系在分裂,奉系又何尝不是?只不过他们变异得比较缓慢而不显眼罢了。
张作霖本来就是土匪出身,大老粗一个。虽然在奉系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凭着自己的小聪明侥幸成功了,对中国的危局却浑然不觉,想当然地认为日本的野心不过是在东北获得一些好处,倒不至于真正威胁他的统治或是更有甚者有吞并东北的野心。在得到近10个省区的实力后,禁不住洋洋自得,大有“老子天下第一、舍我其谁”的想法。在进入北京之前,他在天津对西报记者谈话,谓“彼仅与曹锟商议善后,吴佩孚不过是一师长,不应过问政治”云云。
张汉卿对奉系上下自骄的情绪非常担忧:外敌环伺,内分南北。以奉军实力,对付各派军阀稍有见长,与日军实力却又相差太远。他时常与张作霖点评奉军人物,臧否时事,以内部人才凋零,少有能独当一面及有战略眼光之将帅奉劝乃父,要驱除日本人之威胁、行统一中国之大业,为时尚早。
在张汉卿看来,奉军中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只有韩麟春。其余像丁超、汤玉麟、熙洽、万福麟、于珍、张景惠、许兰洲等辈,只可做一方镇守使,有的甚至连标准的将官都不能算。稍出类拔萃的如姜登选,因性情刚毅果敢、豪爽轻财、不唯荣利、治军严明,且能与士卒共甘苦,在士兵中享有很高威信,但却不是好的指挥官。虽然正史上姜也名列“奉军五虎将”之一,但其在军事上的成就并不突出,有时用屡战屡败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是以张汉卿善用其优点,任命其担任军队的政治部主任职务,也算是人尽其才。
郭松龄也是将才,在奉军高级军官中可谓凤毛麟角,可是因为有史上的“滦州之变”,张汉卿还是希望把他牢牢地栓在身边。万一他仍向正史上那样反戈一击,好不容易得来的局面又成泡影,搞不好威力更大。
张作相算一个人物:他久随张作霖,沉稳忠心正气,深得上下信赖,在奉军中很有威信,在正史上也是张汉卿的忠实臂膀。张汉卿对他的评价是坐镇中|央尚可,出任地方诸侯未免小用、开拓能力又不足。
杨宇霆是个人才,但是因为招募私兵,已被废黜2年。这个人在军工装备上是一把好手,正史上虽然跋扈了些,真正本领是有的,是将来总装备部长的有力人选。张汉卿想建议张作霖重新启用杨宇霆,却又得要努力防止其结党营私,自成体系。
张汉卿觉得自己算一个,但他还处在给奉系夯实地基阶段,这也是他的强项。对于战略筹划,到这个程度,已经不是穿越的优势所能带来的了。这是个费时费力而又漫长的工作。
一句话,奉系与人民党系表面上强大不假,但内里还是一团糟。
张作霖、张作相、孙烈臣等人有想到过一些,但苦无良策。现在张汉卿找来的蒋百里,能把问题看得这么透,本身就是个人才,少帅用人的眼光,果然名不虚传。
不过蒋百里的能耐,在于顺“势”引导,就像他毕生所坚持认为的中国必胜之论:“知道自己的问题,努力去改善就是了!至于是不是为此就畏敌如虎?又不至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优势和我们的缺点,公知否?
直系磨刀霍霍,意欲卷土重来;日本人虎视眈眈,时有吞并东北之意,是我们面临的直接压力。试问在坐诸公,如果日本猝发一击,目前在东北各要隘有多少军队可以一战?又有多大胜算?每次东北与日本或有争端,日方辄以拒绝使用南满铁路为要挟。这样一来,只要在短期内集中到优势兵力,必然瞒不过日人。所以日军在东北可从容布局,而我军则处处受到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