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是以经济为底气的,现代国家经济的强大与否,与工业能力息息相关。即使德国用借鸡生蛋的方式在中国保有其最先进的武器研发,没有强大的军工能力,单靠几件先进的武器而不是成千上万件成规模的武器是成为不了大国的。
好虎架不住一群狼啊。
由于一战并非在德国境内进行,所以即使战败,它还保留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有素质的工人队伍,关键是其国内上下普遍对战败及巨额的赔款憋着一口气,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有复辟的风险。
当德国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已无力偿还协约国的赔款时,英、法等在德赔款问题的矛盾也日趋尖锐了:法国坚持要钱的,英国怕把德国逼急了倒向苏联一边。
当时法国主张竭力削弱德国,甚至让德国一蹶不振最好,以增强自身实力,与英国争夺欧洲霸权。巴黎和会后,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就说:“德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在其内部也有“烧毁柏林、吊死对方将领、并索要莱茵河畔的大片土地”的叫嚣。
英国为防止法实力过于膨胀,坚持一直以来的势力均衡策略,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以牵制法国。
美国的企图与英国基本相似,都是不愿意看见法国的强大,因此默许德国崛起。
德国的政界对此心知肚明。中德之间如此密切的军事互动,想让外界一点消息都不知道根本不可能,只是牵扯面很广,而人民军加强陆军的作法并没有扯疼一贯重视海军的英国的眼睛。
英国不说,法国说了也不管用,此外他们都不愿意中国因此而倒向苏联的怀抱,所以对此半睁着眼。
战胜国之所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德国的工业能力,是因为英法意等国还想着从一个经济没有破产的德国获得战争赔款,一个处在欧洲腹心、贫困潦倒的德国可不是周边国家的福音。
但是对德国的压榨已经让其经济失去了活力,急需输血,不过已经被打残了的欧洲无法担负起这个任务。相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各国欠美国的战债共达103亿4千万美元。其中英国为43亿,法国为34亿,意大利为16.5亿美元。
虽然《凡尔赛和约》规定英、法等可以从德国得到战争赔偿,但因为同时要偿还美国的债务,所以他们主张将赔款和战债问题联系起来讨论,有点像连环债的调子。
所以在1920年5月,英、法两国政|府首脑发表声明,主张同时一笔勾销对美国的战债和对德国的赔偿要求。这是他们的小算盘:美国想让我们放弃对德国的索赔,那我们的债务是不是可以也一笔勾消呢?这个时候,美国没理它。
德国金融已经垮了,但是他们两国没垮啊?兄弟归兄弟,账还是要明着算的,山姆大叔不愧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杰出代表,谈起钱来是门儿清。
这样,英法只能转而压榨德国,但德国政|府也决心止损,因为要求德国支付的战争赔款是使用德国金马克计算的,所以政|府便放任金马克在1920年开始的贬值----毕竟每贬一分,国家就少一分损失么。
德国马克疯狂贬值,到后来赔款即使全部偿还,其实际价值也没多少。与其在这种情况下拿到一笔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的款项,还不如送个人情给德国,这是美、英的考虑。
出于对欧洲各国风起云涌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恐惧,他们也担心德国由于战争失败、德皇倒台、经济崩溃、在欧洲率先出现一个共产主义的德国,才有暗中扶持希特勒上台,打击共产主义,进一步向东遏制苏联的阴谋。
18、19世纪,欧洲人的思想曾唤醒和激励过美国人和俄国人。现在的情形正好相反。欧洲人正在别处寻找领导者、寻找思想。
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如果不迅速给他们以出路,巴尔干半岛将再次让欧洲动荡。
1922年8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向法、意等六个协约国发出照会——即著名的“贝尔福照会”,提出英国“准备放弃对德国赔偿的一切未来权利和对战债偿付的一切要求。只要这一放弃成为一项使此重大问题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总计划的一部分。”
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国一同作废弃战债要求的努力。
美国同样没有回应,不过已经对这个问题思索了两年了。到12月26日,法国操纵的巴黎会议决定对德国实施制裁之时,29日美国方面发出了“参与”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