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欲海医心> “长生不老”研究取得进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长生不老”研究取得进展(2 / 2)

心跳慢寿命长

心跳与寿命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心跳慢的人是否比其他人寿命长些?这是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系第一内科的林博史讲师目前正致力研究的一个课题。

“类似寿命短暂的老鼠这样的小动物,心脏的跳动特别快,而作为动物界长寿者的马和象,它们的心跳则要慢得多了。”时间生物学的这一公式,揭示了体重、心跳数与寿命之间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类也存在类似现象。因此,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身体,增大心脏的耐受力,控制心跳数,也许将成为人们延长寿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林博史讲师通过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心跳与寿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体重仅30克的鼹鼠,其心跳数高达每分钟600次,体重1.8公斤的猫,却一下子减到了每分钟200次。体重80公斤的人,每分钟平均心跳80次,而重达3吨的大象,每分钟仅心跳20次。研究表明,心脏的跳动周期(完成一次收缩、扩张过程所需的时间),与动物的体重成反比。此外,健康人群中,体重50公斤者的每分钟心跳数为90次,100公斤者则为75次。由此看来,人的体重与心跳也存在着类似的反比例关系。

如果假设人的平均寿命为80岁左右,在综合考虑了日常生活等诸多因素之后,林博史认为,人一生的心跳数在15亿次至20亿次之间。当心跳数达到一定极限后,寿命便自然终结。

无论不同动物或个体间存在何种体重差异,心脏每跳动一次消耗的能量均为一焦耳,由于体重增加,会导致心跳数相应减少,动物的代谢周期也随之拉长。每一单位时间能量消耗的减少,为延长寿命创造了良好条件。相反,如果体重过轻,则会导致寿命的缩短,但肥胖会加大心脏负担,成为影响健康的潜在威胁。因此,由肥胖引起的体重增加,则是必须加以控制的。

那么,怎样才能放慢心跳呢?林博史认为,各种跑步锻炼十分有助于减少心脏的跳动次数。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这种运动的人稍稍动弹一下身子,心跳便会一下子加快,停止运动后也往往要喘上好一阵子时间。平时经常锻炼者,心跳不会出现明显的加快。即使剧烈运动后,心跳也能很快恢复正常。只有坚持锻炼,才能保持强壮的体魄和适宜的体重,使心脏能适应各种剧烈运动,避免出现心跳加快的不良反应。此外,心脏一旦出现异常加快跳动,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对症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过度劳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对于酗酒等“玩的就是心跳”的不良生活习惯,则不宜倡导。因为保持合适的心跳,有助您的健康。发现“死亡激素”

国外科学家们发现,死亡与一种生物自身产生的被称为“死亡激素”的物质有关。

生物学家们对章鱼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章鱼是生长在海洋里的一种凶残动物,除了食杀其它鱼类外,还经常与同类厮杀。奇怪的是,雌性章鱼从排卵的第六天开始,就一反常态,变得极为温顺,开始绝食,全心全意地孵化鱼卵。经过40多天,它的儿女们一旦被孵出,这条雌性章鱼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终点。雌章鱼为什么会在生儿育女后悄悄地死亡呢?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科学家们对不同种类的章鱼进行了对照研究,同时进行大量的解剖实验。原来,奥秘就在章鱼的眼窝后面的一对腺体上。这对腺体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导致章鱼自身死亡。生物学家称这种化学物质为“死亡激素”。人类有没有类似章鱼的这种“死亡之腺”呢?经过研究发现也是存在的。不过人类的“死亡之腺”不是长在眼后,而是长在人脑之中。人脑内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腺体——脑垂体,它虽然只有5克重,不如一粒蚕豆大,却调节、控制着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及新陈代谢,重要的是它还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人类一旦缺少甲状腺素,就会感到浑身乏力,也和雌章鱼一样不想吃东西。而且一旦甲状腺素停止分泌,人就会衰竭死亡。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脑垂体也定期释放“死亡激素”。“死亡激素”影响人的生命,从而使人走向死亡。

为了证明这一点,科学家又用年老体衰的大鼠做了对比试验。把它的脑垂体切除掉,为了不影响其它激素的分泌,同时对大鼠移植人工甲状腺素。奇迹出现了:老年大鼠的免疫功能及心血管系统竟然恢复了青春。脑垂体所分泌的“死亡激素”确是促使人类死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找到了根本,人类延长寿命就有了希望。但是,要延长人类寿命,可不能简单地把脑垂体切除掉。因为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杜绝“死亡激素”的产生,但同时也断绝了人类必需的其它各种激素。科学家目前面临的任务是:搞清“死亡激素”是脑垂体的什么细胞产生的?通过什么渠道发挥它的作用?它的分子结构又是如何?有哪些因素可以使“死亡激素”减少、甚至停止分泌?在这些问题解决以后,人类就可以采用药物、手术等多种现代医疗技术来破坏“死亡激素”的产生,或延缓它的出现,从而使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