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到了战事频繁的北境,要养一个步兵,一年最低也需要六十两白银。
然而军士中,最便宜的就是步兵。朝廷要养一名骑兵,所需花费至少是步兵的三倍有余,仅仅一匹上等军马的价格就要超过一百两。
北境关外是戎狄人的地盘,游牧部族擅长骑射,北境守军长期与戎狄作战,显然步兵用处不大,因此在北境,步兵大多被用来守城,大规模战事,更多还是要仰赖骑兵的战斗力。
此次安国公提出增兵,五万骑兵,那最低也要补充五万匹上等战马,这就是五百万的银子,一次性支出。不要提要养这些骑兵,每年新增的军费开支至少要九百万两。
更不要提修城防、扩大边境防线、扩充斥候营这些带来的额外费用。
按照林相的细账,若是都按照安国公奏疏所言,户部得一口气拿出五千万两白银,立刻填到北境,之后每年新增军费在一千三百万两左右。
每年一千三百万两的额外负担啊!现在大周朝一年的军费开支就在五千万两左右,若是再添上这一笔,那就是六千三百万的军费开支,这真是要掏空大周的家底啊!
要知道,去年一年风调雨顺,国库入账也不过八千万两库银,五千万军费本就是户部的沉重负担了,眼下还要再增添一千三百万,六千多万都掏给兵部,剩下那点钱够干嘛的?
难不成为了北境,经济民生都不顾了,非要整个国家寅吃卯粮的过日子?万一遇到个灾年,朝廷总得留点家底赈灾吧?北境战事是大事,老百姓吃饭穿衣也是大事。
“人口有定数,田地也是有数的,”林相的语气算是温和克制:“皇上自己算算看,每年咱们国家能产多少粮食,这都是有数的,养不养得起这些军队,不用臣说,想必皇上心理也清楚。”
皇上的确很清楚,他清楚他若要坚持增兵,穷兵黩武的大帽子恐怕就要扣到他头上了。
但若是放任北境不管……他想起安国公的奏疏,眉头几乎打成结。安国公与穆经略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若是戎狄十九部统一,那大周与戎狄之间的战争就不是眼下这个规模了,不早做准备,恐怕难以收拾。
“皇上不如先派使者去北境,”林相瞥了一语不发的李相一眼,提出了一个建议:“那些小部族被几个大部族逼迫得没了活路,兴许愿意归顺我大周呢。”
李相知道林相是什么意思。礼部和兵部都归他管,林相这是向将北境的事再推回到他手里,让他去想办法解决。
若是真能靠着使者谈判解决,那是林相的主意,功劳自然是林相的。若是不能解决,那过失自然是他的。
然而无奈兵部和礼部都在李相手中,他无论如何都脱不了干系。因此他只能心里暗骂林相是老狐狸,硬着头皮答应会与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商议过后,拿个章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