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秋高气爽。
街道上,屋顶上,都堆满了金黄的落叶,三三两两分布在院落里外的树木已经满是金黄,那树梢上尚未落光的树叶在微风中飘荡着,相互之间拍打着,发出“哗哗”的响声。
几棵不知名的参天古树耸立在一条毫不起眼的背街边,那树皮上坑坑洼洼的褶皱仿佛在向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诉说着自己的沧桑,而那树叶拍击所发出的“哗哗”声则象是在哀叹光阴的无情飞逝。
就在这几棵老树的底下,一座并不大的茶馆静静的躲在树下,若不仔细看的话,很可能不会看出这是个茶馆,只有通过那门前挂着的一条布幡才可以看出这里的真正用处。
茶馆的生意并不算好,虽然在茶馆外还三三两两的或蹲或站着十几条大汉,但诺大的茶馆中只有不到三十个人,其中还有两个是伙计,而那看起来已经快四十岁的掌柜则站在茶柜后,将胳膊支在半人多高的柜台上,并用手撑住自己的下巴,半趴半站的立在那里,无精打采的向茶馆外的那条狭窄的街道观望,并不时的向外面那些看起来游手好闲的大汉瞟上几眼。
茶馆里的其他人中,只有二十五个是茶客,还有一人则是个说书的老者,从他那满脸的花白胡须来看,他的年纪至少是掌柜的一倍。
此时,说书先生刚刚说完了一段西厢记,大概是看出底下那些茶客都没什么心思听,所以他也索性停了下来,先是端起茶碗慢慢的品了几口香茗,随后便将眼睛半闭上,并将身子向后靠在太师椅的椅子背儿上,不一会儿就似入了定一般。
二十五名茶客三三两两的坐在椅子上,他们有的自顾自的品着香茗,有的则将桌子上那并不太精美的糕点惬意的放进嘴里嚼着,从他们的穿着来看,其中多数应该是落魄的书生,少数则是短衣打扮的粗汉。
在靠近西北角边的角落里,摆着一张大方桌,这张桌子是整个茶馆里最大的,因此这张桌子上坐得人也最多。与其它只坐着两三个人的桌子不同,这张桌子居然一共坐了七个人,他们的打扮并不太显眼,就和街上的那些贩夫走卒差不多,走在街上也不一定会引来太多的关注,唯一显得有些碍眼的就是他们头上的帽子了,虽然如今并不太冷,但是这几个人却都戴着暖帽,看起来倒跟茶馆外的那些大汉是一伙儿的。
在这里喝茶的多是些无聊之人,三餐之后,无处可去,便往往踱到这里,与相熟的人天南海北的胡侃一通,顺便打听一下街上的趣闻,以消磨无聊枯燥的时光。
既然说书先生已经入定了,那么那些并没有心思听书的人自然将本来就不小的声音放大了许多倍,整个茶馆中渐渐的热闹起来,引得那些蹲在门口的大汉纷纷望向茶馆。
紧靠着西北角边那张大方桌的旁边,是一张很普通的小桌子,就象茶馆中其它的小桌子一样,虽然陈旧,但却干净。这张桌子边坐着三个人,一个是满脸麻子面孔黝黑的人,另一个则是个很瘦的瘦子,剩下的那人虽然面容年轻,但头发却已有些花白,看起来应该是个少白头。从他们穿着的衣服来看,他们应该全部都是书生,不过,很显然,他们应该是比较穷、或者说是比较落魄的那种书生。
此刻,他们正小声的谈论着一些事情,虽然他们尽量压低了自己的声音,但是他们的谈话还是能够被坐在他们旁边那张大方桌边的人听到的。
少白头叹了口气,随后对瘦子说道:“罗兄,我听人说,你已经打算放弃明年的科举了?”
瘦子也叹了口气,说道:“屡试不中,还考它干什么?”
见瘦子一脸的丧气,麻子也小声说道:“与罗兄一样,我也打算放弃了。”
少白头很是诧异,说道:“二位未免太丧气了吧?考不中就接着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难道二位不明白这个道理?”
“那又有什么用?”麻子显得有些激动,语气也稍微放大了一点儿,“如今朝廷喜欢的是会算数,会画稀奇古怪的画儿的人,可不是我等这样的圣贤门徒。”
瘦子接口道:“是啊!朝廷将科举的试题一改,让我等这样的人怎能适应?想去投考高等学堂,但头一道考试就让人为难的很,你叫我等怎么去应试?我连着去考了两遍,都没有考上,反而让那些考上的同窗耻笑。”
少白头摇头道:“我怎么听说那种考试不难呢?我的一个同窗去年就轻易考上了,他以前可是我的同窗之中最差劲儿的一个啊!他都能考上,怎么你们二人反而考不上?”
麻子点头道:“你还别说,此事当真邪门的紧,去应试的人中,能够考上的往往就是那种平时学不好圣人之道的,而那些学识渊博的圣贤门徒则名落孙山,屡试不中。”
瘦子苦笑道:“原因正在于此。其实正是因为我等学圣人之道学得太好,所以反而无法改学别的,即使改,能学好的也不过九牛一毛而已,唯有那些平时学不好的人反而能够适应。”
“嘿嘿!”麻子怪笑几声,说道:“虽然朝廷并没有全废旧题,但是却跟全废差不多,况且现在朝廷举行恩科也不定下准日子,全凭楚国公一张嘴,他说什么时候考就什么时候考,他想让我等考什么,那我等就得学什么。嘿嘿!”
“禁声!”瘦子赶紧拉了麻子一把,小声警告道:“别这样说,当心治你个诽谤首辅之罪!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罗兄此言诧矣!”少白头说道,“当今首辅楚国公大人一向不喜以言罪人,这一点想必二位都是知道的,所以,大可不必如此惊慌。既然去年楚国公就已经命吏部发了榜,明告天下士子,明年的科举将加试数学一科,并免费向士子发放书本。所以,这就相当的客气了,从去年到今年,差不多两年时间,相信多数人已经可以学会了。”
瘦子笑笑,说道:“听赵兄这话,你应该是学会了吧?”
少白头颔首道:“十成已学得九成半,虽然不能说有考上的十足把握,但总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了,据说那些书上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全是些入门的东西,比起高等学堂的那些数学来简直就象是三字经一般,若是连这都学不好,那怎能在高等学堂中继续学下去呢?”
麻子不以为然的摇了摇头,随后叹道:“长此以往,圣人之道日衰,那可如何是好?”
瘦子笑道:“圣人之道已经有千年传承,怎可说完就完?天无绝人之路,象我等这样的圣贤门徒还是有地方可去的。”
“哦?你可是在说东林新苑?”麻子连忙问道。
瘦子点了点头,说道:“正是!”
麻子连连摇头,说道:“一帮落魄大臣,有何前途可言?自欺欺人而已,说句实话,要是朝廷真的想让他们闭嘴,只需伸个小指头就行了。”
瘦子显然很惊讶于麻子的话,他低下头想了想,随即问道:“可是方才你也说你将放弃科举一途,另觅它径,怎么?莫非你还有别的打算?”
麻子笑道:“不瞒你说,我妻舅是个布商,一向在这一带做买卖,眼光很准。这两年朝廷大力鼓励经商,因此他老人家就慢慢的扩大了生意,不仅在这江南一带有他的买卖,而且连在湖广、云南也有他的铺子。最近朝廷放开了云南的池盐之禁,允许民间商人在四川、云南采盐,他老人家就马上在云南接了个盐井,准备当盐商,不过他现在极缺人手,见我仍无所事事,便带信给我,命我去云南助他,我左思右想,反正在科举上是没有什么前途了,索性就做个二掌柜吧。”
瘦子更惊讶了,问道:“你……你去经商?当盐商?”
麻子笑道:“有何不可?总比穷死强吧?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是从总角少年之时学背《百家姓》起,我就没有见到过这些东西,黄金屋自然是没有的,颜如玉就更别提了,娶个媳妇比母老虎还凶,若不是她娘家还有些势力,我才不会这么忍下去呢!再说了,如今商人也直起腰杆儿来了!比咱们穷书生要神气,一顿饭用的钱比我等一年的饭钱都多,所以,我也要去当商人了。”
瘦子痛心疾首的叹道:“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
少白头倒没那么吃惊,他从桌子边拿起一张报纸,交给麻子,并说道:“你不说我还忘记了,方才看报纸之时,见那上面写得有朝廷招人买工场的消息,你的妻舅若是有兴趣,不妨去看看。听说是原来设在湖广的枪场,最近朝廷打算卖给民间。”
“朝廷卖枪场?不可能吧?”瘦子抢过报纸,仔细的看了起来。
少白头解释道:“当然不是用来造枪的,而是用来造民间所用的铁器的,比如说锄头、锅、铲什么的,听说那里的机器可比以前的那些水力机器强多了,好象跟那铁甲船上的机器差不多,不过好象小一点儿,最近朝廷又打算在南京开个大场,缺少银子,于是便打起了这个脑筋。”
瘦子看完报纸,便将其递给麻子,口中连道:“朝廷越来越喜欢这些东西了。”
少白头笑道:“如今的朝廷确实与往日大不相同,虽然还把持着海盐不放,但其它的井盐、池盐都放开了,听人说,以后朝廷将不再搞专卖,所有的东西,除了一些军械大炮之外,民间都可以经营。对了,罗兄,你打算干什么?听你的意思,你似乎想去东林书院去听那些大儒讲学?”
瘦子点头道:“正是!去那里听讲学,也远比呆在家里看那些让人头昏眼花的什么公式方程强,也许将来有翻身的一天,而且听说最近请来了一位孔圣人的后人讲学,当然就更不能错过了。”
听到瘦子这样说,少白头笑而不语,而那麻子却劝道:“罗兄,听我一句话,如今东林的那一套已经不吃香了,要么象赵兄一样努力学新学,继续赶考,要么象我一样,去老老实实的当商贾,挣银子要紧。最近听说那些东林又在闹腾了,仍旧抓住那个《自卖人法》不放,就好象看到了什么宝贝一样,与楚国公和朝廷大唱反调,抵制新法和新政,依我看,他们这是在自讨苦吃,万一哪天朝廷翻脸,这些人恐怕处境不妙,所以说,我劝皮兄还是离他们远些为好。”
瘦子摇头道:“道不同,不相与谋,罗某先走一步了。”说完,便站了起来,在桌子上扔下些铜圆,接着便头也不回的走出了茶馆。
那两名书生显然也已经没有了继续聊天的兴趣,于是相互道别之后便结帐走人,茶馆的西北角落又陷入了一片沉寂。
那张大方桌子上的七个茶客刚才均竖起耳朵倾听那三名书生的谈话,直到他们离去,这七个人才又开始喝茶,但他们的心思显然没有放在喝茶上,而是继续四下观望,看看其他茶客有什么新鲜的话题让他们聆听没有。
七人中的一人将茶杯里的茶一口喝光,随后站了起来,说道:“坐了这么长时间了,也该走了。”
剩下六人赶紧站起,其中一人跟伙计结清了茶钱,其他人则先一步走出了茶馆。
见那七人出来,原来蹲在茶馆外的那十几名大汉纷纷站了起来,向七人走去,隐隐的聚在一起,护着中间那人向着街口走去。
众人走出小道,上了御街,又走了几十丈,便来到了一辆四轮马车前。
一名大汉奔上前去,伸手拉开车门,随后那被众人围在中间的年轻人闪身进了马车。
一名大汉靠近马车,小声问道:“元帅,去哪儿?”
马车里的那人答道:“回咨议府,现在已经快到下午两点了,他们也应该到齐了,每日的例行会议可不能耽误。”
一名大汉将手一挥,众人立刻有条不紊的行动起来,有的站上了马车的挡板,有的则跟在马车后面,随着那缓慢行驶的马车向前奔去。
自从郑森离开南京以后,他的军队也大部跟了去,除了皇宫之中的三千多人之外,整个南京城里已经没有了郑森的士兵,因此,原先的那种城内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情景就从人们眼前消失了,围绕着皇宫附近的那些兵营也逐步拆除,除了皇宫和东帅府附近的那几条街道之外,其他的一些街道又可以用来居住或是经商了,因此,以前搬走的百姓又纷纷搬了回来,而且由于这里地处繁华,乃风水宝地,再加上朝廷如今格外鼓励百姓经商,故而这里反而比以前更加热闹了。
离开茶馆以后,林清华就乘着内壁镶嵌着铁板的四轮马车返回大元帅府,虽然车窗关了起来,但是还是可以透过车窗上的那道窄缝看到外面的景色的。
林清华对于眼前的一切很满意,因为这繁荣的景象表明,南京城的经济生活已经完全走上了正轨,也许从现在起,这里将再也不会蒙受战乱所带来的痛苦与悲哀了。
马车走的不快,足以让林清华看个清楚,直到马车慢慢的停下,林清华才不得不终止了这趟让人心旷神怡的短暂旅行,因为马车已经抵达了紧靠着他的大元帅府的咨议府了,而他,整个中国的真正的主宰者,必须去参加每日一次的例行咨议会议,与手下的那些大臣们协商,以商讨和确定治国方略。
当林清华进入咨议府后院的大会议室的时候,这里已经坐满了人,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的尚书,还有莫不计等亲信幕僚也已经在这里恭候多时了,等林清华的卫兵出现在门口,会议室里马上安静了下来,所有的人重新坐好,静静的望向门口。
与往日一样,没有什么声音,林清华就忽然闪进了会议室,一声不响的直接走到最里面的那张椅子上,并安安稳稳的坐了下来。
所有的大臣、幕僚们都站起来向林清华行稽首礼,林清华也向往常那样,静静的挥了挥两臂,口中说道:“诸位请坐。”
虽然最开始的时候,林清华并不想让众人这么多礼的,但后来莫不计还是劝他改变了主意,因为莫不计一向认为,若没有了象样的规矩,那么朝廷就不象是个朝廷的样子了,而大元帅就更没有威严了,这显然不利于收服人心。
会议室是完全按照林清华的设想进行布置的,作为大元帅,同时也是天朝上国的真正统治者,林清华坐在最里面的一张太师椅上,而其他的人则分别落坐于他的左右手边,两边的椅子排列得整整齐齐,大臣和幕僚们就坐在那些椅子上,椅子的数目不定,但最少是六把,也就是六部尚书的专用座位,然后根据参加会议的人数临时增加椅子。自从郑森走后,林清华就对整个朝廷的结构和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将那些尸位素餐之辈全部踢出朝廷,将自己多年培养的一些人才拉进了朝廷,分别安排在一些最重要的位置上。同时,朝廷的朝议也进行了改变,皇宫已经完全成了摆设,新的议政之所就设在咨议府后院的这个大会议室里,而且除非出现紧急情况,否则,每日的朝议将雷打不动的安排在下午两点半举行,并且每月的头一天与最后一天将成为例行的休息日,大元帅和大臣们将在这两天好好的放松一下。
刚开始时,众人显然不习惯于在林清华面前落坐,更不习惯坐着与他讨论朝政,不过,当他们在那些椅子上战战兢兢的坐了几天之后,他们很快进入了角色,再也没有开始时的那种如履薄冰之感了。
待众人落坐,林清华开口道:“刚才吃完午饭,我带人去了个小茶馆坐了坐,听到了一些牢骚,虽然并不好听,但却让我心中一震,看起来,要想顺利的实施新政,就必须先让那些士子们认同新政,起码要让他们中的多数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