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明末之新帝国> 第879章大战开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79章大战开始(1 / 2)

 天上一直乌云密布,万里不见阳光,但一直下雪,不见雨点,现在响起了雷声,闪电过处,雨点纷纷落下。

惊蛰未至,春雨先至,端的是好年景,春雨降下,随风潜入夜,滋润大地,耕田种地的大好年景。

但朝廷集兵百万,磨刀霍霍,无心耕种,只为收复失地,铲除叛逆。

朝廷集结数十万大军,分别已经进入了山东,四周他们相互之间做下了约定,那就是当雨季来临之时,便是他们大举进攻之日。

这是朱燮元得出来的结论,这是因为华夏军的火炮火枪实在是太厉害了,他们这些拿着刀枪弓箭的,正面强攻,必死无疑。

经过几位大帅再三研究,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便是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弱化对方的优势,否则他们就是死路一条。

其实下雨天出征,对明军同样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只要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会加大士兵的伤亡。

但是大明恰恰不在乎这点,现在大明的世道,有的是人,只要你有钱有粮,就能招到够足够的人。

用大明官员的话来说,他们从来不愁没人做事,只愁没有这么多的粮食来喂饱这些嘴,在他们眼里,填饱这些人的嘴,才是最为难搞的事情。

至于朝廷和兵部,都已经制定了如此不在乎伤亡的策略,他们也都根本不在乎士兵的伤亡,这意味着当兵的可以放开手脚。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这是杨嗣昌掌兵以后得出的一个结论,他就明白一点,如果不能铲除敌人,他们就是千古罪人,说什么清名正气,就是有着再好的仁义道德的名声,他还是看着大明灭亡的亡国之臣。

杨嗣昌为何甘心在外掌兵,就是因为他发现,朝中的这些清流君子,名声虽好,但是他们却是一无所知的人,毫无用处的人。

世人皆崇拜陆秀夫,认为他在表现了一个士大夫应有的气节,抱着皇帝跳水而死,绝不投敌。

世人尽皆哀叹:崖山之后无汉族,但是杨嗣昌不以为然,陆秀夫就一个懦夫而已,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上却是一无所用,为何这般说他?这是因为空有二十万大军,不敢再次的创立基业,不敢拼死御敌,反而抱着皇帝跳水自尽,这是失败者所为,即使你再有气节,也是失败者,为人臣子者,这就是要不择手段,匡扶君王,平定天下,而不是平日袖手空清谈,临危抱君王赴死。

看见天开始下雨,杨嗣昌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就下令出兵。

他的大军,本来已经部署在了沧州四周,他们通过明军传统的战法,逐步的完成对沧州进行了包围。

他们传统的战法就是,结硬寨,打硬仗,说白了就是不断的向沧州挖濠沟,坚栅栏,步步推进,最终把它围困起来,断绝了对外的交通联系。

当然他们也都没有办法对沧州进行全面的围困,这是因为城中的华夏军也不是吃干饭的,但是华夏军的兵力不足,只能够保住有限的几条防线,比如说他们全力的维护官道畅通,至于其他的地方,大多数都让明军采取这一种结硬寨,打硬仗的方式,暂时性的阻挡住了。

双方所争夺的重点,首先就是官道,只要他们拿下了官道,切断了对外的联系,全歼了这一支华夏军。

负责镇守沧州的,就是华夏军德州师的师正刘飞云,刘风云本来是团长,因为一系列的优越表现,在华夏军进行扩军以后,顺利的被任命为师正,负责德州方向的守卫工作,虽然他的师部是设在了德州,但是为了打赢这一场仗,藩屏山东,他主动的把他的前敌司令部,设在了沧州,他倒是相对简单的认为,保卫山东的关键,就在于保卫沧州。

本来沧州的守备兵力是非常足的,凭着他们的这些兵力,他们足可以压制敌人,但是随着华夏军南下战略开启,从这里抽到的大量的兵力,刘飞云一手带出来那一支能征能征善战的部队,已经开始先后的大量抽调兵力,变得非常的弱,部队之中充斥着大量的新兵,这样的场面,不是他所想看见,但是也都没有办法,他也都知道他这个师长,一方面是因为战功,一方面也是因为朝廷抽调了大量兵力的补偿。

自从朝廷抽调大量兵力南下以后,他们就改变了自己的策略,其策略就是以守为主。

因为兵力不足,所以他对明军这一种结硬寨,打硬仗,逐步挖壕沟和栅栏,逐步向沧州推进的战略,也都是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将主要的兵力用于防守官道和城墙方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