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无声的笑笑,示意她不必担心,旋即对赵琦道:“不知明日除了大王之外,还会有哪些人去?”</p>
赵琦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先对妹妹吩咐道:“现在时辰不早了,你暂且回去休息吧,我与赵先生还有些事情要谈。”</p>
赵雅闻言轻轻答应了一声,给晋阳公主和赵亮道句告辞,略有些不情不愿的离开了房间。等到小公主出了房门,赵琦这才说道:“平原君赵胜、大司马冯骥、国尉赵川、宦者令缪成、中尉蔡江和典军都尉田玉岑等,凡是朝中涉及国政、军政的大佬们,差不多悉数出席。”</p>
“看起来,朝中君臣对赵晶发明的那件神奇兵器,都非常重视啊。”赵亮冷哼道。</p>
赵琦点点头:“大争之世,任何一次变法或革新,都有可能给各国力量的平衡带来颠覆性改变,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兵器和战法上的进步。就拿我们大赵来说,先君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只短短数年时间,便打造出一支傲睨天下的飞骑铁军,西镇秦魏、东压燕齐,大幅提升了赵国在诸侯群雄中的地位。也正因为我们尝过这方面的甜头,所以当然会格外重视赵晶在兵器战法上的革新。不过……”</p>
赵亮早已读出对方的心思,可还是问道:“不过什么?”</p>
赵琦秀眉轻蹙,道:“虽然我也很认可新兵器在战场上的巨大价值,不过,我还是认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武器装备的优劣,而是在于人。赵括赵晶固然有很多不错的想法点子,甚至还制造出了颇具威力的武器,但是他们根本没有资格统帅数十万大军,去与秦国打这场国运之战。”</p>
赵亮问道:“你是在担心,赵王会因为新兵器的事情,坚定换将的想法?”</p>
赵琦无奈的点了点头:“是的。之前赵晶在赵括的全力支持下,把第一代大炮样品展示给王兄的时候,大王便已经赞不绝口,认为这将会成为长平大战胜利的关键法宝,并逐渐产生出由这两个毛头小子替换廉颇的念想。如今,我听说赵晶对大炮加以进一步的改善,其威力更胜之前。这样一来,想必王兄也将更加笃信他们的能力,做出不智的选择。”</p>
赵亮知道晋阳公主对赵括掌兵之事耿耿于怀,忍不住道:“不是还有平原君这些老臣在吗?他们应该不会任由大王一时冲动</p>
、随意胡来吧。”</p>
“我正想跟你说此事呢。”赵琦苦恼道:“今天我去见王叔平原君,没想到他对换将之议,居然也有些动摇了。”</p>
“哦?这是为什么?”赵亮不禁有些好奇。</p>
赵琦解释道:“前几天,我把你的建议告诉了平原君,请他给身处前线的廉颇老将军去信,希望老将军能采取更为主动的策略,把握形势,向秦军发功反击。平原君很赞同这个想法,认为这是打消大王临阵换将的最好办法,于是当即写下书信,并利用国府飞骑将信函送往长平。”</p>
赵亮早就猜到平原君会如此,颔首道:“这不是挺好嘛,说明他也支持廉颇啊。”</p>
赵琦苦笑了一下,道:“话是这么说,可是谁能料到,今早前线送来的回信,彻底改变了局面。在信中,廉老将军直接拒绝了平原君的建议,坚称只有采取固守拖延的战法,才是战胜秦军的唯一途径。并且,他恳请平原君和其他朝臣,以后不要再对前方战事指手画脚,免得乱了军心。我那位王叔向来心高气傲,眼见廉颇丝毫不买他的账,又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呢?”</p>
“这么说,平原君生廉颇的气了?”赵亮问道:“难道他会因为此事而改变主意,不再支持廉颇?”</p>
“也不完全是因为这封信。”赵琦摇摇头:“眼下蔺相如久卧病榻,没法处理政务,赵国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压在了平原君的肩上。调动四十万大军集结长平,既要保障前线部队浩若烟海的物资补给,又要稳定国内各项民生正常运转,王叔心里的压力也非常巨大。换句话说,他也盼望着能早点打退秦国人,彻底解除目前的危局。而廉老将军选择的策略,等于是在无形中不断加剧平原君的压力,以至于他也开始产生怀疑,廉颇究竟是不是指挥大战的最佳人选。”</p>
赵亮表示理解的点点头:“唉,说到底,这打仗打的终究还是国力啊。赵国虽然拥有数量庞大、战力强悍的军队,但是国不富民不强,在七国当中属于底子薄弱的诸侯。遇到小规模、低烈度的战争,倒还能支撑的起,可一旦面对像现在这样的举国大战,无论财力物力还是民生积累,就逐渐暴露出极大的缺陷。正因如此,所以赵王也好、平原君也罢,都希望能尽早结束战事,避免出现整个国家都被拖垮的结局。”</p>
赵琦对此感受最深,闻言轻叹一声:“你说的没错。王兄曾多次在朝堂上对群臣抱怨,说国库都快要被廉颇那四十几万大军给掏空了,现在不仅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反而还被秦军打的节节败退,实在令人心寒。相反,赵括他们那种积极进攻的主张,就非常符合王兄的心思,故而也更容易得到赞赏。时至今日,连平原君也产生动摇,开始评估换将所带来的益处与风险,究竟哪个更大。”</p>
赵亮心道: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了。莫说历史本来的原貌就是如此,就算退一万步看,即便它从来没有发生过,在国力紧张和渴望胜利的背景下,积极进取的赵括也总会比选择固守的廉颇更受欢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