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什么玩笑?
我演《美人鱼》男主角?
沈林下意识就要拒绝…
陈婧笑了笑:“可以呀,你拍了周导演,周导演再拍你,有来有回嘛!”
“啊?”
“你不愿意?你对周导演不信任?”
“当然不是,”沈林看了看周星弛,然后苦笑道:“我都准备息影了…”
“息影?”周星弛惊讶反问:“你今年才31岁,为什么要息影?”
“就是感觉拍戏没意思…没有挑战性…”
沈林端起桌前的茶水,茗了一口,然后道:“刚拍戏时,我都是很紧张很兴奋,兴奋是因为自己向往已久的拍摄就在眼前,小时候看拍戏的报道觉得很有趣,神秘,终于可以亲自体会了。到了真拍摄时特别紧张,因为旁观你表演的都是同行,导演,摄影,灯光,化妆,美术,道具…很多时候他们不是欣赏你的表演,而是审视你的表演…”
“到了一定阶段,紧张感会少了很多,尤其是做了导演之后,你对整部戏的把控能力增加,会有一个全局观,然后你演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
“为什么厌烦?”
“就是觉得没有意思了,再演下去估计就风格固化了!”
“风格固化?”
沈林看了眼周星星…
他就是典型的风格固化!
风格固定化对演员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演员需要在前期固定风格,以便于观众辨认,培养资源。
等成名了再突破风格,自我实现。
前期来说,演员必须要固定表演风格,对于大众而言,它们喜欢熟悉的事物,你变来变去实际上也在消耗大众的脑力,原理和好莱坞叙事一样,和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一样,京剧角色上场就带着黑脸,白脸这样的标签,便于观众认识。
如果要在开始就突破,必须以大众熟悉的语言系统为基准小心慢慢地过渡,但这效果就不明显了。
这是很难平衡的事…
所以有一人千面和千人一面的说法…
当然,如果有鲜明的个人气质,那么无疑能更体现商业价值,这个不算错。
比方说周星星,通过表面毫无逻辑关联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无厘头的表演方式,也成了他的招牌…
评价一个演员演技,应当立足于他是否充分完整可信地塑造了这个人物,至于这个人物跟以前的人物比有什么区别,多样性如何,我想都不是问题…
不过沈林现在的情况是厌倦了…
“表演风格固化,如果能够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并且做到极致,那就是里程碑,就是表演宗师,但我又不能做到一个领域发展…所以,就很烦躁,有好几次,我拍戏的时候,听到打板的工作人员喊'ation!,下意识就想吐…”
“你自己想过原因吗?”
“厌烦的原因?”
“对!”
沈林认真琢磨一下,然后道:“我觉得没有意义…”
“没有意义?”
“就是一部电影有我没我,我感觉差别不大,观众应该也是这么想的…”
“那你想错了!”这回不是周星星说的,是陈婧,她摇头:“从二级市场反馈来看,一部作品有你主演,票房至少十个亿,不管什么题材!说明什么?说明观众对你已经形成了一种信任…”
周星星也点头:“不要辜负这份信任!”
沈林琢磨一下,又拿起剧本看了看…
《美人鱼》的剧本实在称不上出彩,搞笑的手段也有点过时:无非就是把演员踢进粪坑然后让观众幸灾乐祸,或者是制造一种牛头不对马嘴的对话。这种搞笑简单暴力,毫无铺垫,不内涵不幽默(www.19mh.com)…
但这就是典型的无厘头风格!
你仔细分析这电影,好像也没有特别不及格的地方,但也没有特别优秀的地方!
不无聊…
应该在7分左右!
至于凭什么34亿…
《小时代》系列可以有近20亿票房、《煎饼侠》11.6亿、《港囧》16.13亿,捉妖记》24.4亿…
《美人鱼》凭什么就不能有3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