轭:又叫衡,辕的前端拴着一根横木。曹植《赠白马王彪》:“鸱(chī)枭(xiāo)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轭要卡在马颈上,因此分成弯曲的两杈,弯曲的部分叫做軥。
輗:轭和辕相连靠的销子。在小车上的叫做軏。
辐:车轮的辐条,共有三十根。《老子》:“三十辐,共一毂。”
毂: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用来贯轴。
轊:车轴露在毂外的部分。
辖:车轮贯在轴端上后,为防其脱落,要用辖穴在轊里,而辖是可以拔下来的,而没有辖是可以拔下来的,没有辖车就不能行驶。
輹:又叫伏兔。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把轴用绳索绑在上面,其形象像伏着的兔子,故称。
盖:舆上可以立盖,用一根木头支撑,形似大伞,为车所专用。古人用“冠盖”指官宦,即源于此。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茵:舆中可以铺席,车席就叫茵。
帷:车舆的四周可以施帷,为妇人所用。
幔:帷加顶就叫幔,也叫幰xiǎn。
策:赶马用的竹条鞭。
鞭:皮条鞭。鞭策一词来自御马。古人从驭马的方法悟出了对人民的统治术。《韩诗外传》:“昔者先王使民以礼,譬之如御也。刑者,鞭策也。今犹无辔衔而鞭策以御也。”“故御马有法矣,御民有道矣。法得则马和而欢,道得**安而集。”
车右:又叫骖乘,其任务是执戈御敌,车遇险时下推车。古代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右在右。如果是国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见《尔雅》)
行:走路的共名,可以用于抽象义。
走:跑。
步:徐行。
奔:逃跑。《左传;隐公元年》:“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时:歭的假借,同踟,为徘徊、踌躇义。
趋:小步快跑。趋是恭敬的动作。《曲礼上》:“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帷薄之外的人看不到里面的人不必趋,堂上地方狭小不必趋,执玉耽心将玉摔坏不必趋。三不趋告诉人们,除此之外的地方都必须趋。总的原则是在尊者、长者面前要趋,特别是在君王面前。《战国策-赵策》:“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趋而徐,是不合礼的要求的,但他声言病足,这便成了他趋而不疾的理由,作出趋的样子但动作又缓慢,这样就解决了礼与病之间的矛盾。入朝不趋,是一种特殊的恩遇。萧何是被第一个赐以履剑上殿、入朝不趋的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