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被砍头的阿巴泰尚且不觉怎地,一旁的扬古利和范文程却几乎同时抢了出来,拱手道:“还请皇上息怒。”</p>
皇太极却丝毫没有纳谏之意,只是望着两名侍卫,冷冷道:“你们的耳朵聋了么,莫非没有听到朕的话?”</p>
两个御前侍卫大惊,说了声“奴才该死”,便慌忙拖着阿巴泰向帐外走去。</p>
眼见阿巴泰已被拖到了营帐外,范文程急忙沉声道:“皇上,万万不可中了歹人的借刀杀人之计啊。”</p>
听闻此言,皇太极怒火顿消,皱眉道:“将阿巴泰押下去,听候朕的发落。”说完,皇太极叹了口气,道:“不错,以阿巴泰头脑之简单,又如何能说出方才那番言语,定是多铎那厮在背后唆使,多亏范先生提醒,否则朕若是一怒之下杀了阿巴泰,便会失去许多军中的人心,可就遂了多尔衮兄弟的愿了。”</p>
范文程拱手道:“皇上圣明。不过睿亲王、豫亲王等人皆非易于之辈,皇上日后还需小心提防才是。”</p>
皇太极点了点头,冷冷道:“朕,早晚要摘了这对兄弟的脑袋。”</p>
这时,一名守营的将校快步走了进来,躬身道:“启禀皇上,有大明的使者求见,此时正在营外等候。”</p>
皇太极奇道:“大明使者?他们明人不是说甚么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么,如今怎么这么快,便贪生怕死的来向朕求和了?”</p>
那将校答道:“回禀皇上,来人并非是大明朝廷的使臣,而是自称刘进忠,说是代表曹化淳而来。”</p>
皇太极哂笑道:“你们看看,崇祯将曹化淳这样不忠不义、苟且偷生的狗奴才留在身边,大明又怎能不走向衰亡?”随即挥了挥手,甚是不屑地说道:“不见,让他滚回去吧。”</p>
谁知还没等那将校答应,范文程便拱手道:“皇上最好还是见一见此人。”</p>
皇太极问道:“此等腌臜之人,见了又有何益处?”</p>
范文程道:“曹化淳身为明廷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本就手握重权,前日里崇祯皇帝更是给了他总提督京营戎政的差事,因此他若是能为皇上所用,大清日后若想入关,便可以顺遂的多了。”</p>
皇太极闻言颇为所动,但却还是有些迟疑,又问道:“今日大清兵临城下,曹化淳方才遣人前来,可一旦咱们返回关外,似他这样反复无常的小人,又怎会忠心为朕做事?”</p>
范文程笑道:“明人京城里面的军队主力尚在,曹化淳便这般急不可耐地派使者前来,由此不难看出,贪生怕死的他,此番已彻底被大清的军威吓破了胆子,故而微臣以为,皇上只要恩威并施,定能将这小人收为己用。”</p>
听到这里,皇太极终于点了点头,道:“范先生的意思,朕已明了。”于是又吩咐道:“带刘进忠前来见朕。”</p>
“小奴刘进忠,参见大清皇帝陛下。”方一步入营帐,诚惶诚恐的刘进忠便慌忙跪倒在地,对着皇太极高声叩拜起来。</p>
皇太极道:“起来说话。”待其谢恩起身后,又问道:“不知曹化淳让你前来,所为何事?可是来向大清下战书的?”</p>
刚刚站稳的刘进忠听了这话,双膝顿时一软,竟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连连摆手道:“不!不!绝然不是!小奴此行,乃是奉了曹公公之命,前来向大清皇帝陛下乞降。”</p>
见其竟然露出如此怯懦模样,皇太极在鄙视之余,心中也不禁对自己的威严而暗感自得,遂问道:“乞降?这是崇祯的意思,还是曹化淳自己的想法?”</p>
跪在地上的刘进忠,心中却反而感到更加自在些,当下面色尴尬地笑了笑,说道:“皇上……不,崇祯实在太过迂腐,竟然想螳臂当车地同大清死战到底,可曹公公却深知八旗锐士的了得,明白若不早日归顺,迟早都会同崇祯君臣一起成为大清的刀下鬼,因此才决定弃暗投明,及早归顺于大清皇帝陛下。”</p>
皇太极颔首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曹化淳能看清其中利害,倒也算是了得。”顿了一顿,皇太极又问道:“不过朕听闻,你们汉人无论是官是匪,在投诚之时,都会向对方呈交一种名为投名状的物事,对么?”</p>
刘进忠连忙点了点头,陪笑道:“正是,陛下博闻广识,想不到竟还知道投名状。”说着从怀中取出了一封书信,双手高举过顶,续道:“这便是曹公公精心准备的投名状,还请大清皇帝陛下过目。”</p>
见皇太极对自己使了个眼色,范文程便上前取过书信,仔细检查过后,方才呈了上去。在皇太极看信时,刘进忠时不时的偷偷望向对方,生怕这位大清皇帝会感到不满,从而为难自己,心中真可谓是七上八下。</p>
谁知皇太极看完信后,既不喜,亦不怒,只是不动声色地说道:“你的主子也还真是大胆,如今还未正式归顺于大清,竟然便敢来向朕提条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