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朱元璋是故意的,还是吏部忘了。苏州自从高参死后,知府之位就闲置了下来,开始朱允炆还没有注意,堂堂的一个大明储君怎么会注意一个五品知府的存在,可是也正由于他的存在,吏部不主动派遣官员下来,还真没有人敢出头去讲这个事。
朱允炆想起来这件事还是因为杨狄峨,自从手臂的伤愈合之后,杨狄峨俨然成了皇太孙的心腹,这还要感谢小维这小丫头,要不是她经常提醒着该去看望她的救命恩人,朱允炆在诸事缠身之下,还真的没有想到杨狄峨是一个帮手。
东宫苏州参议员的结构,竟然是由朱允炆照搬的后世法庭设置,由杨狄峨帮助其完善的,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包括朱允炆。看着杨狄峨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待新事物的处事不惊。朱允炆差点没有以为这个十五岁还不到的少年时他的穿越同仁。
不过看着这个少年对于所谓的“三克油”或者“好肚、油肚”是那么的茫然,朱允炆心里还是有着一种寂寞的叹息。
大明首个参议处的建立,本来朱允炆想让他们召集议员讨论完善一下参议处的制度。可是杨狄峨却报以反对态度,说所谓的制度可以慢慢的完善,而且永远不会完善到尽善尽美。当前最要紧的是树立参议处的权威。
而眼下最适合立威的事情,就是关于苏州知府的任免,并分析道,吏部不可能忘记往苏州派遣官员,肯定有皇上的授意。因为皇上知道,再往苏州派遣知府,难免会影响皇太孙的改革大业。
改革这个词,是朱允炆说出来的,但是很快的被杨狄峨接受并且经常挂在嘴边。苏州知府是谁,直接影响到太孙殿下走后的政策的继续进行。遇到一个死板而且没有远见的官员,纵然再是萧规曹随,也难免会生出异味。
同朱允炆分析的一样,皇太孙的大驾在江南苏州待不了多久的时间,杨狄峨甚至分析出,皇上让太孙殿下来江南,不过是一个散心之举,无论怎么改革,如果没有一个条条框框清晰的意图,很容易就会被皇上的一道圣旨所改变。
比如水军的整肃、征剿倭寇,这些军国大事在太孙殿下走后,肯定会有大的改变。皇上肯定不会任由其胡来。而参议处一样,如果不作出一些事情来,皇上只需要一纸诏书,把参议处的人全部调往京师东宫,苏州又会恢复原来的模样了。
朱允炆深以为然,杨狄峨说话还是顾及了他的面子,而含蓄了很多,朱元璋很可能会那样做,就比如胡惟庸一样,我就任由你猖狂,其实目的就是等你出错后,我好取消丞相制度,建立我的一言堂。
自己的下场虽然不会像是胡惟庸那样,但是如果朱元璋只是让自己的孙子心情好点,很可能会很纵容自己,等自己离开之后,万一有个闪失,然后他无论是作为皇上还是作为爷爷,再来给自己擦屁股。
那样做不但使自己的心情好转,而且也满足了朱元璋自己的亲**望。想到自己自从来到江南后的一帆风顺,无奏不准的顺利趋势,还真有这个可能。未雨绸缪是必要的啊。朱允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