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恢复之后,那就需要发展了,现在百姓、官府皆是仓廪充足,但是由于大明的抑商政策,再加上禁海绝商。使百姓们富裕出来的粮食、桑棉只能卖给官府,且出价不高,所以极大的打击了百姓生产的积极性。
有些事情,执政者急在心里,而百姓却是只顾眼前,诸如江南富足,百姓只要稍加耕作,便可衣食无忧,而至于北方苦寒之地的灾荒、追击蒙元所产生的消耗,距离百姓本来就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再加上消息闭塞、朝廷没有加以引导的缘故,所以百姓宁愿多种一些粮食,至于桑棉等物,只要够用,就不会有人操心了。
至于说种这些作物官府不收税赋,那和他们有什么相干呢?每个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心里和明镜似的。你现在说的不收税赋,但是我要是大力种植,过个两年,或者朝廷需要钱粮,再行收受,我怎么办,还不如现在就不种呢。
朱元璋对于这种情况也是颇为头痛,诸多引导收效都不是很大,而作为一国之君,肯定看事情以大局为主,看着北方将士因棉衣被褥缺少,而天气稍微转凉就只能固守在城池之中,任由一些残余武装在那里掠夺百姓,
看着将士们由于粮饷供给线太长,每次追击敌人只能适可而止,他心里也是十分焦急,但是对于百姓又不愿用强,否则他只要一道诏书,说税赋中必须要包含多少、多少的棉花、蚕丝或者布匹。那样即可达成愿望,但朱元璋毕竟是苦寒出身,深知百姓心中所想,所以面对大明这群知足的百姓一时也无可奈何。
其实也很好解决,只要加大通商力度,以利诱之,哪怕就算是你收重税,也会有人主动去种植,否则,只要自己够用,谁管他人死活啊。
朱允炆想通这一点,想到再次和朱元璋提及通商贸易的事情,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正在犹豫间,看见太监小心翼翼的从外面端上一个金盘,里面装着一些白晃晃的东西有点眼熟。
正在怀疑间,朱元璋抬头看他一脸的好奇,招手让其走近身边,指着盘中的物事对他说道:“这是山东进贡的长生果,你也来尝尝吧。”
不用朱元璋介绍,之前朱允炆已经认出,只是不敢肯定,待到走近之后,虽然心里有所准备,还是吃了一惊。原来,所谓的长生果,竟然就是他后世中经常吃到的花生。
见到在后世中经常见到的食物,原本不该那么吃惊的,但是朱允炆在不少小说中都看到说花生是十六世纪才传入中国的。而且他身为皇室中人,平日也未曾听说过有此物事,但听到朱元璋说是什么“长生果”,心里就有些计较,走上前去,捻了一颗放在嘴里,慢慢的咀嚼着。
好像是在回味,但是心里却有了说服朱元璋的说法。<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