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是,k2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坦克。按照韩方的采购价,k2的基本采购价在八百万美元以上,而算上配套设备的话,大概需要一千二百万美元,而中队采购99改只需要二千万人民币。</p>
过于高昂的价格,导致k2的产量非常小。</p>
战争爆发前,韩国陆军只象征性的购买了两百辆,大部分都装备了第九装甲师。虽然在与土耳其签署了军火贸易合同之后,韩方承诺再采购四百辆k2,通过扩大量产方式来降低单价,但是在战争爆发前,韩国陆军没有下订单。当时,韩国陆军主要通过继续改进原有的坦克,比如k1与k1a1,使其继续在韩军中服役。</p>
过高的价格,使得k2的产量很难上去。</p>
虽然在战争爆发后,韩国当局加大了军火产能,但是k2的排产工作一直很紧张,仅在头两个月生产了一百多辆,补充给几支主力部队。随着志愿军入朝作战,韩军在战场上连战连败,k2的生产速度再次降低,因为需要为补充损失的装备,所以韩国当局只能尽可能的加大k1a1的产能。</p>
白了,还是k2太贵,而且很多东西电]脑]访}问oo需要进口。</p>
别的不说,k2用的发动机与变速器就是从德国进口的。虽然德国没有因为战争而不再向韩国出售军事装备,但是德国也没有为了韩国提高产生,只是按照订单交付,导致韩国无法提高k2的产量。</p>
当然,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p>
当时,韩国的军火商提出了两套解决方案,一是用k1a1的动力系统,毕竟这套动力系统已经实现了国产,产量有保证,二是用美国的燃气轮机与变速器取代德国货,毕竟从美国采购没有多大问题。</p>
</p>
只是,这两种方案都不理想。</p>
前者的话,发动机功率太小,必然导致k2的机动性能大幅度降低,而机动性又是k2的主要优势性能。后者的话,燃气轮机的耗油量太大,而k2的主油箱本来就不大,导致战斗行程大幅度降低。</p>
权衡之后,韩国还是选择了前者。</p>
这样一来,从十月份开始,大部分k2使用了k1a1的动力系统。</p>
为了提高产能,韩火生产商还不得不给k2瘦身,以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在新生产的k2上,全部采用了四十四倍径的一二零坦克炮,复合装甲的质量也有所降低,防护能力大幅度缩水。</p>
当然,这些变化在外表上看不出来。</p>
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韩军的后勤保障体系。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后,联军共用后勤保障系统,美国非常无私的为韩国提供了包括弹药在内的军事援助,但是在一些尖端军事装备上,美国仍然非常自私。比如,当时美军使用的一二零穿甲弹主要29a3,而提供给韩国的仅仅29a1。别看只是番号上的区别,这两种穿甲弹在性能上天差地别。前者的最大穿甲深度达到了八百五十毫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穿甲弹之一,能在两千米的距离内摧毁任何一种主战坦克,而后者的穿甲深度只有六百毫米左右,对付早期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还没有多大问题,可是在对付99改这类三代半主战坦克时就很吃力了,即便在一千米以内不见得能够奏效。</p>
这次,提供给美军的正是后期量产的k2。</p>
虽然美国为这些坦克提供了最新式的穿甲弹,但是在其他方面就无能为力了。</p>
必须承认,博茨曼很有预见性。</p>
第一陆战师在二十六日全体到达后,博茨曼就动员了四个营,接收韩军主战装备,然后部署在首尔郊外,其中两个营就在衙洞。</p>
虽然兵里不是很多,装备也不够理想,但是这些美军,至少让韩军的心理不再脆弱。</p>
此时的韩军,最缺乏的就是士气与斗志。</p>
两个美军营,让衙洞的韩军坚持了下来,也让突击的志愿军遇到了难题。</p>
要知道,只有打下衙洞,才能进入大首尔地区,也才能向两翼迂回。如果被联军挡在了衙洞北面,志愿军就得放弃这路进攻,从别的方向突破。</p>
从交通上看,西面是没有什么好指望的。</p>
尔就在朝鲜半岛的西部平原上,往西就是黄海。虽然交通不成问题,但是沿途有很多城镇,突击速度肯定快不起来,而且地面部队在狭窄区域作战,缺乏回旋余地,也就很难保证取得纵深突破。</p>
可以选的,只能从东面取得突破。</p>
题是,如果从东面突破,就得从中部战线上抽调兵力,沿着东豆川向议政府推进,再进入大首尔地区。</p>
大的问题是,在中部战线上,志愿军没有主力部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