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看戏中</p>
戏钪钪戗戗开了锣。唱的是第四折寻夫。</p>
婆婆公公去逝了,赵五娘一路乞讨去京都寻找蔡伯喈。路上遇到下雪,赵五娘拿着破碗,哆哆嗦嗦地在一座破庙里,憧憬着与丈夫团圆的美好未来。</p>
与越剧的婉转内敛不同,赵五娘唱词深情大胆,唱腔热情奔放,就是唱到自己窘境时,虽然悲伤,却不幽怨这就是不同剧种间各自的魅力吧</p>
十一娘大感兴趣。</p>
据说,燕京除了戈阳腔还流行昆山腔余杭腔。不知道这昆山腔和余杭腔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听三者的名字,都是以地名命名,应该与源地有关。说起来,昆山和余杭同属江南,自己在罗家的时候却没有听说过还有以余杭命名的戏曲或者,因为罗家在孝期,所以自己不知道</p>
她胡思乱想着,有小丫鬟跑进来禀道:太夫人,四夫人来了。</p>
屋子里的人全怔住,大太太第一个站了起来:这孩子,身体不好。凑什么热闹嘴里抱怨着,人却往屋外走去。</p>
十一娘立刻起身跟了过去。</p>
就看见文姨娘陶妈妈等人簇拥着一架肩舆走了过来。</p>
太夫人走到了厢房的门口:快抬进来,快抬进来。</p>
肩舆就一直抬了过来。</p>
日光下,元娘的脸色呈现出一种冰冷的腊黄。</p>
太夫人就嗔道:有什么事让人带个话就是。怎么还自己来了</p>
跟在她身后的几位夫人也七嘴八舌地附合:就是,你这样折腾,小心又折腾出病来</p>
元娘神色怏怏地歪在肩舆上,吃力地露出一个笑容:几位夫人都来了,我怎么也得来请个安。</p>
又不是外人。黄夫人快言快语,讲这些虚礼作什么你只管静心养着,自己的身体要紧。</p>
那边戏台上看见这边喧阗起来,不知道生了什么事,都停了唱。</p>
院子里一下子安静下来。</p>
就是为了这事啊太夫人嗔道,你好好养病才是正理。这屋里又没有外人虽然语带关切,但不像提起二夫人,笑容就从脸上一直到了眼底的深处,也不像提起五夫人,带着纵容与溺爱。</p>
这屋里没有一个糊涂人。谁又听不出这其中的区别来。</p>
大太太脸色微僵,气氛就有些冷。</p>
五夫人忙笑道:今天天气暖和,四嫂出来走走也好,免得天天关在家里,没病也能闷出病来。</p>
是啊元娘笑道,还是丹阳知道我的心思。直呼五夫人的名字,很是亲昵的样子。</p>
大家说笑了几句,侧身让了道,让元娘的肩舆抬了进去,停在了左边的短榻旁,抬肩舆的媳妇退下。自然有人招呼不提。</p>
几位奶奶纷纷上前和元娘见礼,元娘勉强应着,大家都知道她身体不好,自然不会见怪。一圈应酬下来,元娘额头汗水淋淋。文姨娘忙拿了帕子给她擦拭。</p>
五夫人亲自给元娘斟茶:四嫂,正唱到第四折,还赶得及。</p>
元娘由文姨娘托着手接过了茶盅好像连端茶的力气也没有了。</p>
第四折寻夫沉吟道,正如弟妹所言,我来的还不算晚。</p>
大家捧场似的笑了起来。</p>
元娘就问道:怎么不见其他几位小姐</p>
五夫人笑道:林小姐乔小姐唐小姐和罗家五小姐去了二嫂那里;甘家三小姐七小姐和罗家十小姐去花园放风筝了又指了十一娘,这个倒和我一样,是个喜欢听戏的</p>
元娘微微的笑,对十娘的突然出现并没有露出异样的神色,这让十一娘不禁猜测,她早就知道十娘来了</p>
说了几句笑话,大家坐下,五夫人叫了身边的妈妈去招呼戏班重新开演。</p>
大太太端了锦杌坐在女儿的身边,十一娘只好立在她们的身后,</p>
台上赵五娘声泪俱下:不幸家乡遭荒旱,粮米欠收少吃穿。头一年不分昼夜织布纺线</p>
身后唐家奶奶和乔夫人窃窃私语。</p>
声音或高或低,却正好能让她听到只言片语:也不好好歇着。这几年都是三夫人帮着掌家非要在亲眷故交面前出这风头,也不想想三夫人的立场</p>
十一娘不由打量元娘。</p>
元娘歪在银红色七彩团晕迎枕上。双眼微闭,好像睡着了。</p>
又侧脸去看大太太。</p>
眉头微蹙,脸色紧绷。显然是听到了两人对话。</p>
十一娘在心里暗暗叹一口气。</p>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元娘这样,的确容易给人气量狭窄的感觉。不过,这不是自己能说的话,不如老老实实站在这里听戏。</p>
心念一转,她把注意力放在了戏台上。</p>
蓝色缎面的百纳衣半掩粉面,妙目转动,戚婉悲切。赵五娘腔调高亢:那东邻西舍都全然借遍,卖了纺车又卖了衣衫</p>
十一妹,身前的人突然唤她,声音微弱却柔韧,你在家时,住哪里</p>
十一娘微怔,片刻才回过神来元娘在跟她说话。</p>
回大姐。她恭敬地道,我住绿筠楼。</p>
绿筠楼啊元娘已睁开了眼睛。她望着戏台,目光平静而清明,在什么地方在娇园的什么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