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当然吴三桂也知道,经过了这么一番反复之后,自己肯定不可能再得到当初的那些条件了,因此也不等南京政府说,吴三桂主要是提出了一部份让步,其实对于官职爵位吴三桂并不是太在意,关建是能掌握住多少兵权,虽然吴三桂提出是两个师,但他心里的底线是能有一个师,自己当一个师长,也可以满意了。中华军的一个师也有一万多人,兵贵精而不贵多,川军的核心其实还是自己在山海关时的老兵,其实也就只剩六七千人了,只有保留住这一批人作基础,自己就还有本钱。</p>
吴三桂的请求被送回南京之后,商毅也立刻招集内阁和统战部,讨论怎样处理吴三桂的事情。</p>
而众官员也分为两派意见,主管统战部的李岩就坚决认为,不能答应,因为当初中华军已经开出了十分优厚的条件,而吴三桂还抱以侥幸心理,己经拒绝了,现在中华军己经四川的大半,吴三桂內忧外患,才想要投降,还想享受这些条件,那有这么好的事情。而且南京政府如果表现的过于怀柔,就算吴三桂投降,恐怕也不会老实。因此这一次必须表现得强硬一些,吴三桂投降可以,但只能是无条件的投降,南京政府只能保证他的生命安全,其他的条件一概没有。</p>
当然致于吴三桂如果真的投降,南京可以适当封他一个虚衔,以示安慰,但还想领兵,是不可能的,而且这是吴三桂投降以后再讨论的事情,一切都是南京政府说了算,吴三桂只能老实接受。如果吴三桂接受不了,那么中华军就一路攻进成都去。反正现在四川的大半都己经打下来了,而吴三桂也就只剩下成都这一小块地区了,最多也不过是多花一二个月的时间。</p>
首辅王夫之就主张应该答应吴三桂的条件,因为现在吴三桂仍然掌握着相当数量的地盘和兵力,并非是不堪一击,中华军想要完全取下四川,还需要花费不少的人力物力,兵源的损失。如果吴三桂至死不降,当然只有用武力结决,但吴三桂主动提出投降,那么又何必非要再打下去了呢?毕竟现在中华军要面对的战场,并不是只有一个四川,还有云南的大西军,还有北方的清廷。因此如果四川能够早一点解决,也有利于以后的作战,没有必要为争这一时之气。</p>
虽然说以吴三桂现在的实力,这些条件确实有些优厚了,但能够顺利解决四川剩余的问题,也还算值得,而且吴三桂也主动降低了条件,另外南京政府也可以再进一步消减一些。另外担心吴三桂投降之后会不老实,也有些过于担心,因为吴三桂手底下也不过就是一两万人马,又能翻得起多大的浪来。再说吴三桂投降之后,他的钱粮武器, 全都是由南京政府供应, 因此他根本就没有再反叛的条件。</p>
两种意见也都有道理,而且王夫之和李岩只是表白自己的态度,就事论事,并没有引发争吵,这种气氛也正是商毅需要的。其实随着南京政府的实力扩大,势力最大的周林两家因为各种原因,都失去了最高端的位置,因此也形了以几名内阁大臣为核心的小团体。王夫之和李岩都是各自的代表。</p>
商毅当然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一个大的组织内部,存在多个小组织,是在正常也不过的事情,而且是根本就不可能避免的。而有多个组织,也就会有斗争,当然这种斗争必须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大家都尊系必要的游戏规则来玩,也就不会产生太大问题,甚致能够产生良性的发展。而这也是商毅一直追求的权力形势,不过在且前阶段,还是主要靠商毅来控制。</p>
因此在这方面商毅也相当重视,只要稍微出现纯为争权的苗头,就会立刻警告和阻止,多同也多次当着众大臣的面,强调发表意见只能就事论事,不许刻意针对个人,或团体,这一点在参政院的会议管理制度中也着重强调。而南京政府的大臣们也都十分清楚,商毅的良苦用心。</p>
当然也是因为商毅在南京政府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信力,因此在南京政府内部,基本还能保持着比较和睦的气份,虽然有一些权力争斗的现像发生,但在商毅的全力控制之下,基本都在合理的范围内。而这一次王夫之和李岩的两种不同意见,多少也有一点军方和内阁之间的争斗。</p>
按李岩的建见,是由军方来解决吴三桂,如果按王夫之的主张,则是由内阁来主导收降吴三桂的事情。因此这两种观点,实际是代表着在目前南京政府里,两大势力团体——军方与内阁之间的权力之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