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魔戒》系列,也是比不上。
在江夏看来,如果《加勒比海盗》给力点,再加上《速度与激情》给力点,应该有希望超过“哈利波特”,不过却还需要好多好多年。
《速度与激情》平均票房并不太高,中间有几部的票房有下滑,一直到了第五部才把票房拉了起来。
《加勒比海盗》则是始终保持着强势,如果说谁最有希望把“哈利波特”从冠军宝座上踢下来,那江夏绝对是支持《加勒比海盗》,每一部的平均票房足够高,非常接近“哈利波特”,而且还在继续出着。
甚至江夏都想过,如果“哈利波特”没有原着的加成,到底能不能拼过《加勒比海盗》还不知道。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成功,一半归功于jk罗琳的原着小说,一半归功于电影的导演和编剧,以及出品公司华纳兄弟。
小说原着足够好,被翻译了73种语言,截止2015年全球畅销45亿本,这个销量,在如今电子书流行的时代,绝对是神话级别。
原着小说之所以如此畅销,那是因为这是一部能覆盖全年龄段的小说,虽然一直挂着儿童文学的字眼,但成年人读起来都会津津有味,不能自拔,被其中的故事与世界深深吸引。
江夏读“哈利波特”系列时,这个系列才出了六部,他当时都上了高中,电影都拍出来了好几部,他才去翻看了小说。看完了中文版不算完,他还去翻看了英文原版,虽然看不懂,但他还是跟对照一样给扫了一遍,主要看的是每个人的名字是什么,还有一些咒语,以及一些地名什么的,这种专有名词,他记得很清楚。
托当时翻看英文版的福,江夏现在能回忆起一整个系列的“哈利波特”,中英文都有。
仅仅是作品的成功,可造就不了77亿美金票房的神话,电影的改编以及选角是成功的另外一大助力。
江夏是原着党,他对文学作品改影视作品,始终抱着很深的成见,始终认为改影视作品改不好,因为不可避免的要对原着进行改编,他很讨厌这种改编,原着已经足够精彩,干嘛还要改编?
可是江夏后来也明白,电影是电影,小说是小说,有些东西,不是随便说说就能一比一复制出来的。
或许跟江夏先看的电影版“哈利波特”有关,“哈利波特”系列是为数不多的,改编小说让江夏不讨厌的。
电影在第一部与第二部的时候,非常贴合原着,色调都是温和的暖色调,都有些童话色彩。到了第三部换了导演后,色调开始转冷,也开始有了跟原着不一样的地方,到了第四部往后,改动越来越大,却也是成功的。因为在第四部中伏地魔复活,哈利必须长大,要与伏地魔战斗,一二部中的童话风格,不适合战斗,冷色调的成人奇幻风格,才是正确的道路。
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成功与否,看的不是原着党们的怒号,而是看路人党的反应。路人党的反应直观体现在了票房上,他们愿意掏钱看电影,就证明电影是成功的。
第三部的风格突换,让很多人不适应,但后续的票房证明这个改动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第三部的导演卡隆,拯救了后续的“哈利波特”电影,这才有了77亿美金的神话。
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哈利波特”原着党都跟电影党在互撕,原着党们感觉后几部的改编,简直在毁坏这部伟大的着作,电影党则认为,改编的很好。两拨人争吵不休,没个头绪,没个尽头。不管怎么争吵,两拨人都是“哈利波特”系列的忠实粉丝。
江夏认为电影改编的成功,原因很简单,就是票房。他一直是个票房至上的人,就算一部烂片有票房,江夏都想知道为什么,为什么有人去看这样的烂片?后来他看明白了,去看烂片,基本就是冲着某个明星去的,除此外,没啥。
优秀的电影却有各自优秀的地方,那都是需要学习。不管是特效做的好,还是演员选的巧,甚至连灯光和剪辑好,都得学习一番。
在穿越前,江夏比较遗憾的是没把《加勒比海盗》第五部等出来,比较满足的是,看到了完整版的八部《哈利波特》,看到了最终的大结局。
对于整个魔法世界的挖掘,是粉丝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不管是猫头鹰还是麻瓜世界,都有很多人提出各种理论去研究。让江夏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则是只看过八部电影的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翟文老师,曾经写过的一篇十万字的论文“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史、文化与政治”挖掘了很多隐藏信息,从侧面证明了“哈利波特”的成功不是偶然。
实际上,江夏当初看到赫敏竟然是跟罗恩好上了,确实出乎了他的预料。一般电影中的男主角是和女主角好上的,这一部却没有,让江夏很惊讶。
如此一部神作,还是儿童文学,江夏怎么会不拿出来呢?
光是这一部小说,就足以让江晨曦从六岁读到十六岁,十六岁以后,就把电影拍出来,再给她看十几年,直接能看到外孙出生。
江夏之前还没有这么强烈的念头要把“哈哈哈哈哈哈哈”写出来,现在却感觉必须得写,再不写出来,尤芳菲就得把整个家都买成书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