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鬼谷神谋> 第六百零一章棋鼓相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零一章棋鼓相当(2 / 2)

从这一点看,鬼谷王禅还是有些谋略的。</p>

而吴国之所以出兵巢邑,也正是因为鬼谷王禅的自负与居功自傲。</p>

夫差小儿,当年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吴国公子,可经过鬼谷王禅一年折腾,竟把公子波与公了贤挤出,扶夫差上位。</p>

他觉得对夫差有大功,有恩于夫并,所以此次入吴,竟然让夫差小儿亲率文武百官十里相迎,成为列国笑谈。</p>

这在列国之中从未有过,就算是大周天子来访,也从未有此礼遇。</p>

夫差小儿本就傲慢无礼,又如何受得了这种轻谬之气,纵然当面不发,背后也会十分恼怒。</p>

所以鬼谷王禅一走,晋国出兵之机,他就马上就征兵向巢邑进发。</p>

其实吴国夫并此次出兵巢邑,也并非只想重新占得巢邑三城,而是盯防着晋国。</p>

此时的楚国未必能抵抗晋国与郑卫结盟的二十五万大军,那么当初夫差与楚国交好,就会惹怒晋国。</p>

而吴国出兵以牵制巢邑之兵,也算是向晋国示好,以求缓解晋国对吴国背叛之怒。</p>

而且吴国也想混水摸鱼,趁楚国三面受敌,而内有祸乱之际,吞并楚国封地,向西扩展。</p>

列国之交,从来没有什么朋友可言,吴国与楚国交好也是投其所好,而此时改弦易张,也是适应形势。</p>

若晋国占强,那么吴国很可能再次投靠晋国,若楚国占强,那么吴国自然还是会再次归还所占城池,反而体现出交好之意。</p>

而且秦国的走向,也决定的吴国的选择,若秦国十万大军不退,同时攻击楚国上雍,那么吴国不仅其它兵甲还会向楚国大举进攻,楚国就会有灭国之危。</p>

所以此次看似鬼谷王禅预谋在先,可却还是过于自负,没有想到列国之势牵一发而动全身。</p>

此时北方的事也够他乱的了,他竟然还与宋国有赌约,明摆着也想攻伐宋国。</p>

这也正好被晋国利用,让楚国与宋国之间凭添猜疑,宋国的走向将来会成为楚晋此次对峙的关键所在。</p>

而若秦国攻楚,那么宋国说不定就会与晋结盟,这样一来,楚国就会成为被列国瓜分的对像。</p>

更何况楚国内乱,这才是楚国的危患之处,让楚国一时之间无法应对。</p>

棋鼓相当,只是鬼谷王禅一厢情愿而已,局势的变化已非他一个少年人可以控制的。</p>

文相国,王姐是否已派人去接了?”</p>

勾践本一直在分析着列国形势,可此时却突然冒出一句看似无关之事,十分意外。</p>

其实于勾践来看,纵然楚国有鬼谷王禅,可却还是太嫩了,所以他并不看好楚国,这才提前安排要把越姬接回越国,以避将来之祸。</p>

“王上放心,据派去的人传书回来,楚国王后已离开楚都,该用不了十日,就会抵达越都。”</p>

“好,那就好,如此本王就可以放心施行大计了。</p>

范将军,现在来看楚国只有八万有效精兵,六万新兵,则晋国则在二年前就有备而来,有二十万精兵,再加郑卫的五万精兵,若是秦国此时攻楚,而吴国亦然攻楚,楚国又因白公胜内乱,晋楚之间就不会是棋鼓相当,而是楚国有倾巢之忧。</p>

此事不必再议,也不必怀疑。</p>

现在本王再问你,吴国除了孙武亲率五万大军向巢邑进击之外,其它吴国兵甲又有何动向。”</p>

勾践分析了所有形势,其实都是不利于楚国的,外有三面强敌窥视而内有祸乱未除,楚国已有覆国之忧了。</p>

所以他才断定此次楚与晋对峙不同以往,而是一边倒之抛,并非棋鼓相当。</p>

“王上,以我对鬼谷王禅的了解,此人心智虽然未完全成熟,可其智谋却让人恐惧,此时的形势他当能预料得到,可他却依然我行我素,这难道不觉得奇怪吗?</p>

这也是在下之所以还不敢肯定晋楚对峙谁优谁劣之故。</p>

至于吴国,夫差此时也不在吴都,而在调集吴国大军,似乎有向吴楚边境聚集的动向,与王上分析十分凑巧。”</p>

范蠡此时虽然承认勾践的分析,可却并不肯定勾践对于晋楚局势的判定。</p>

毕竟王禅与他打过几次交道,他对王禅的了解要胜过其它人。</p>

而最后也详实说出吴国大军动向,却只用了凑巧两字,就是觉得这一切似乎都太过巧合,与勾践分析的一模一样。</p>

吴国就是想向晋国示好,而且更想趁楚国受敌之机,内乱之时浑水摸鱼。</p>

并且于吴国而言,并没有什么吃亏的,若楚国能挺过此劫,他还可以把所吞楚国之地,归还楚国这样反而可以讨好楚国新王。</p>

若楚国有危,那么也算是间接帮助晋国,让晋国不再对吴国有屑,两面讨好,两不得失。</p>

若楚国真的覆国,那么吴国也可侵吞楚国大部分封地,甚至比之秦与晋会得利更多。</p>

如此一来,那么越国又该如何选择呢?</p>

其实范蠡早已知道勾践的想法,而且也做足了准备,可范蠡毕竟也算是兵法大家,十分谨慎,而且对于利害得失,都要精密计算,从来也不想吃亏。</p>

“不错,世间之事就是如此凑巧,而鬼谷王禅就是这所有凑巧之事的搅屎棍。</p>

他所到之处,似乎从来都是如此,不搅得天翻地覆,他会觉得没有意思,这也是少年得志的毛病,好大喜功。</p>

吴楚交好,是他的功劳,北方四城与巢邑三城自征兵甲,也是他的杰作。</p>

而这也正好刺激了北方的晋国与郑卫宋这些弱小诸侯,让这此诸侯感受到楚国的威胁。</p>

楚都端午盛会也是他出的主意,想在列国之间为楚国博得贤名,也是想为楚王出风头。</p>

可到头来,楚国未挣得半分盛名,威名到让这小鬼给赚得盆满杯满。</p>

出使秦国,送十车重礼,却换回了十五车回礼,世人看来,秦与楚国兵释前嫌,到真的兄弟交好。</p>

可实质上,秦国却并不撤兵,这才是真实的秦楚关系。</p>

对于这种虚名,也只有鬼谷王禅才能做得出来,也只有他是最喜欢的,沽名钓誉。</p>

出使宋国,与宋公整日把酒言欢,像是故交一样,过了一个得意的春节。</p>

可他却并不依规依礼履约出使郑卫,这明摆着就是不把郑国与卫国放在眼中,以大欺小,持强凌弱背信之举,实为世人所不耻。</p>

这才让郑国与卫国对楚国丧失信心,而仅是因一个郑国使臣被刺,此时已是铁了心要跟着晋国。</p>

而他出使吴国更是嚣张,竟然让同样傲慢的夫差小儿率吴国百官十时相迎。</p>

此事不论他对吴国有多大功劳,我看吴国那三位重臣都会觉得脸上无光。</p>

十里相迎一个楚国左相,这在列国之中简直就是笑话。</p>

这个小鬼是聪慧无比,本王对他也是十分惜才,只是可惜了,人太过聪明就会把别人看得不如自己。</p>

而他对列国形势实在过于自负,觉得可以凭己之意,任意控制,殊不知,列国局势比他想像的要复杂得多,利益纠葛有的时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p>

现在的局势,正是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作而自受。</p>

只是可怜楚王,一直不能掌控朝堂,得鬼谷王禅,像得了一个宝一样,竟然会信任这样一个小鬼,弄不好连自己都要命丧于这场危局。</p>

也罢了,聪明反被聪明误,倒也不值得同情。</p>

列国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想大周文王之时大封七十一诸侯,现如今能存活的又有几个呢?</p>

(越国本来并不算在大周天子之下的诸侯名列,到后期越国灭了吴国才得到天子的认可,封了爵位,现在的越国其实与大周其它诸侯并不一样,算起来是一个独立的国家。)</p>

那以如此形势,难道我越国会坐视不理吗?</p>

若吴国侵占楚国大片封地,而秦与晋分割其它楚地,这样我越国就会被列国挤压在东南一隅,不出三年,就会被吴、晋、秦侵吞,这看起来有些危言耸听,可这是摆在我越国面前的决择。</p>

两位受卿,刚才本王已说得清楚,想来两位爱卿也听得明白,现在也该为我越国谋算了。”</p>

此时勾践把列国形势分通透,就是把越国的机会与危险说清楚,像下棋一样,把各方都摆出来,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变故分析清楚,这样再来依此形势,作出越国对此的应对之策。</p>

范蠡与文种相视一看,知道事已不可改变,纵有其它想法,也无法劝解勾践了,只能依着勾践所设想,来为越国谋略了。</p>

【作者题外话】:越王勾践一开始也是志大才疏之人,在历史上之所以一直宣扬他卧薪尝胆,壮志不失,最后反而大败吴国,而灭了吴国,其实也只是宣扬中华民族忍辱负重的精神,但究其根本原因,其实并非完全是勾践之功。</p>

后期越能灭吴,一是孙武隐退,二是夫差欲图北上称霸,与齐国搞了一个黄池大会,而越国才趁夫差不在吴国的良机攻击吴国。</p>

而且此书里会把此次大战,为何夫并不杀勾践写明,这些都是有因缘的,并非如史书上记载的是因为贿赂了吴国太宰伯否,而是因为莲花公主的缘故,而且伍子胥的死,也与此事有关,也正好应对了王禅入吴国时为其观相的结论,寿不过六五。</p>

至于勾践,像许多历史人物一样,只是留存了一部分优秀的传承,而后期越国之所以被楚齐魏瓜分,当然也是有勾践的原因在其中,其实他与吴国夫差是十分相似的,都是傲慢而好大喜功之人。</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