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各类研究所的成立,给了各类工匠们,还有那些无心科举或者说科举无望的读书人,有了一个很好的出路。让他们多了一份希望,多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这一年中,京营犹如脱胎换骨一般,变成了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强军。特别是新军,几次都狠狠地打疼了辽东建虏及其走狗。这战事一场接一场的胜利,让人无限憧憬大明北方能早点出现没有战争的那一天。
这一年中,朝中的监察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都察院的御史不再有风闻奏事的权力,少了攻击政敌而又不负责任的手段,却走上了监督文官,亲近百姓的路子。
因为左都御史曹于汴的力挽狂澜,使得都察院的臭名得以去掉,不但在各衙门受到好评,而且在京师百姓中也被称赞不已。
锦衣卫虽然权限缩小,只监察军队了,但却又多开辟了一条路,就是锦衣卫政委。在能预期的将来,锦衣卫政委将牢牢地把控军队系统,权力比起以往,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实质性的加强。
而东厂也有不少收获,虽说内部多了个无影无踪的廉政公署,却能在法理上压了一直以来作为竞争对手的锦衣卫一头,成为皇上最高爪牙的存在。
这一年中,原本并没有多少期待的国企,竟然屡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但解决了不少地方上的难题,而且还大大赚了一笔。各级官吏都从一开始的不在意,到了年底开始计算自己退休时候的廉政银有多少。
这一年中,手头没钱的百姓、商人不用再发愁借钱时那高额的利息,也不用担心饿死自己。实在没赚钱的地方,只要去修路至少也能混口饭吃。
当然,在这一年中,也有很多倒霉者,命运急转直下的人。
其中最倒霉的是那些数典忘祖、甘心为建虏效命、欺压残害同胞的汉奸。如范永斗等八大晋商、投降变节的白养粹、被策反的祖大乐、早就投靠建虏的李永芳、宁完我、孙得功、范文程等人,大部分都落了个凌迟的下场,同时收获了后世的骂名。
还有江淮的大盐商、搅动江南科场的复社、少年得志的周延儒等等也都没落个好下场。
这一年中,对大明影响最大的还是定了藩王封建海外的国策。此举将一举解决困扰历代王朝的藩王问题,并变相地为中央王朝开疆扩土。
所有的这一切变化,都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改变成这个现状。这个人,就是钟进卫。
关于这一点,大明的几个最高领导人,包括崇祯皇帝、内阁首辅温体仁等都是一清二楚的。
也因此,钟进卫从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从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升为大明的中兴伯,再到世袭的中兴侯。可谓是一颗耀眼的巨星,在大明的官场上升起。
正当大明上起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在漫天风雪中高高兴兴地过年之时,建虏却是另外一番场景。
不管是女真八旗还是蒙古八旗,除了比上次更多的留守兵力之外,大约集合了五万人马的大军,正在盛京城外集合,等待着他们大汗的一声令下,便开赴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