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之人质朴,尚有上下君臣之位,而诸夏僭乱不堪,因而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的意思归根结底就是夷狄尚有君臣之分,而诸夏却僭乱不堪,目无君长,礼崩乐坏。</p>
“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文王西夷,又岂以东西别之乎?正统必有所系!”</p>
李三坚最后风云急转直下,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将孔子狠狠的讽刺了一次。</p>
《论语》八佾这句话,孔子多少有些“夷狄观”,多少有些“夷夏之防”的意思。</p>
李三坚父亲虽是汉人,可母亲却是黎人,在世人的眼中就是夷狄,最起码算得上半个夷狄。</p>
为此李三坚心中深为不喜,古之贤君尚能容夷狄,你孔夫子为何要“夷夏之防”?</p>
李三坚此时忽然能够书写文章,跟前段时间做了那个梦有很大关系,李三坚此时已经回忆起了往事,或者说是已经继承了从前那个李三坚的一些技艺,父亲李清对自己的敦敦教诲,母亲符二娘对自己的倍加关爱,诸如此类的,李三坚与从前那个李三坚已经合二为一,但从前那个李三坚是个痴呆儿,他的记</p>
忆极为有限,不过父亲李清“填鸭式”的教授,使得李三坚识得了这个世上的大部分文字,并且得到了从前的不少知识。</p>
。。。。。。。。</p>
“夫夷狄尚有君,而华夏已无君长矣。。。”</p>
公试之后就是评优了,若县学之优,有很大可能被推荐进入州学,其后就有可能进入太学了。</p>
此时钦州灵山县县学学谕曾傧读完李三坚的文章之后,不由得赞道:“妙哉!老夫很久未读到如此绝妙之文了,释义通达,就是这。。。字。。。也太。。。”</p>
李三坚的书法确实是太平常了,平常得丢人堆里根本就看不见了。</p>
不过李三坚释解经义确实是较为准确,并且标新立异的,与其他生徒的引经据典,引用前人注疏,甚至是直接照搬前人注疏是完全不一样。</p>
最关键的是李三坚自己的见解,并且文理通畅,有理有据的。</p>
“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文王西夷,又岂以东西别之乎?正统必有所系。。。”黄涣读到李三坚的最后一句话,不由得摇头道:“圣人他居然也敢有嘲讽之意?”</p>
“哈哈哈哈”众学官闻言愣了片刻后,均笑了起来。</p>
李三坚其母是个黎人,这个事情众学官早已知道了,具状之中早已写明。</p>
众学官均觉得李三坚有些沉不住气,有些少年心性,不过这也难怪,众学官均转念想到,李三坚本来就是个不到十五岁的少年郎。</p>
同时众学官对这篇文章出自一名不满十五岁的少年之手,感到异常惊异。</p>
“此次当以何人为优?”黄涣随后问道。</p>
“非儋州生徒李三坚莫属。”曾傧答道。</p>
这次公试主要还是李三坚、司马都还有曾巩三人文章较为出色,曾巩是灵山县县学学瑜曾傧之侄,曾傧是个忠直之人,举而避亲,就推举了李三坚,况且曾巩的文章确实不如李三坚。</p>
“李三坚文章虽妙,可其书法也太。。。稀松平常了。”一名张姓学官反对道:“生徒司马都文章同样出众,释义通达,且书法、文采俱佳,司马都次次公试均为上上之等,因而我以为此次公试亦当是司马都。”</p>
若此次公试李三坚超越了司马都,成为了优等生,同时再来数次的话,李三坚很有可能替代司马都进州学听读,因此此名学官有些焦急。</p>
。。。。。。。。</p>
“翰韧,我等欲推举进州学听读,你以为如何?”黄涣对李三坚说道。</p>
进州学听读?李三坚闻言有些吃惊,不说是此次进州学的名额已经给了司马都了吗?为何黄涣此时有此一说?</p>
李三坚当然明白进州学的好处,那就是距离太学仅一步之遥,同时州学无论是从规模、藏书还是生徒的待遇都比县学要好的多。</p>
李三坚面对如此诱惑,该又如何应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