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速房”决定了坚决不言和,誓与金军奋战到底的国策,那么剩下了的事情就是如何与金军作战了,如何应对金军大举南下,于是“镇水亭”之中,尚书左丞李纲首先开口说道:“夫淮甸、荆襄者,东南之屏蔽也,六朝之所以能保守江左者,以强兵巨镇尽在淮南、荆襄间......今朝廷欲为守备,则当于淮南东、西及荆襄置三大帅,屯重兵以临之。东路以扬州,西路以庐州,荆襄以襄阳为帅府......如淮东则以江东路财用给之,淮西则以江西路财用给之,荆襄则以湖南北路财用给之。徐议营田,使自赡养遇有贼马,则大帅遣兵应援稍能自守,商旅必通,乃可召人归业,渐次葺理,假以岁月,则藩篱成矣。前有藩篱之固,后有长江之险,加以战舰水军,使沿江一带帅府、要郡,上连下接,自为防守,则贼马虽多,岂敢轻犯近年以来,大将握重兵于江南,将吏守空城于江北,虽有天险,初无战舰水军之制,故敌人得以侵扰窥伺。”</p>
李纲的战略意图,简单来说,就是在两淮挑选重点地点布防,在长江沿线屯集重兵,这样既保证两淮要害地点的安全,又能节省出机动兵力,随时支援险地。</p>
不过李纲的战略较粗,且较为被动,死守几个重要城池,几乎就是被动挨打。</p>
“自古保江必先固淮。”许翰也开口说道:“有淮则有江,失淮则失江。两淮膏胰千里,表护江、浙而不可失者也。”</p>
许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元祐三年进士及第。后来许翰历任给事中、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资政殿学士等职。许翰正直不阿,历事三朝。因与王黼、蔡攸等奸相政见不合,屡遭诬陷免官。</p>
种师道被解兵权之时,许翰曾经劝谏朝廷,但却被朝廷拒绝。不过许翰在太原之战中,也犯了胡乱指挥的文人通病,使得种师中兵败身死。人无完人,许翰虽然犯了如此致命的失误,但李三坚仍是用他,不为别的,只为他正直不阿。况且当时胡乱指挥的可不止许翰一人,宋帝赵桓何尝不是如此?且赵桓为主,许翰等人为辅。</p>
李三坚左手手指轻敲案牍,右手扶着额头,细细的思考着李纲、许翰的话。</p>
欲保江,先保淮,淮在江在,淮亡江亡,李纲、许翰二人的想法,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甚至李三坚也是如此想法,但李三坚总是觉得哪里不对,但一时之间,却又想不起来。</p>
“谬也!”半响之后,姚舆开口反对道:“筑城死守,又保淮又保江的,到时候只怕是又丢江,又丢淮。”</p>
“哦,姚叔兴的意思是弃淮保江?”李纲闻言问道。</p>
“某何时说过要弃淮保江的?”姚舆反问道。</p>
“筑城死守,又保淮又保江的,这句话不是你说的?难道是我说的?”李纲瞪着姚舆问道。</p>
“亏你还是大学士,难道这句话的意思你听不明白吗?”姚舆闻言怒道。</p>
两人在年轻之时,便不对付,在一起的时候,就经常性的起争执,甚至是老拳相向,没想到,到了中年,两人仍是如</p>
此...</p>
“哎,伯纪,你先让叔兴把话说完嘛。”对于手下这一文一武的两条臂膀,李三坚大多数的时候都是采取和稀泥的方式解决。</p>
李纲闻言只好坐了回去,猛喝了一大口茶水,不由得剧烈咳嗽了两声。</p>
“相国...”李纲退了下去,姚舆开口说道:“李左丞所言筑城死守,下官并不反对,但城池防御当得其法。今日之计,当思古人量力之言,察兵家知己之计。相国方才所言,敌弱我强,乃是指的是国力,我大宋国力强于金,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国力强大,并非军力也强大,我朝自宣和年间以来,对外作战是屡战屡败,对金作战更是如此,几乎就未尝胜绩。偶尔杀几个金人,甚至杀数百数千金人,那不叫胜利,为稍挫贼势而已。”</p>
姚舆喝了口茶后接着说道:“目前我大宋绝大多数军队均是畏敌如虎,听闻金军杀来,便闻风而逃、一溃千里。姚某以为目前我大宋不惧敌之军,只我黑旗军,能战之士,只我大宋黑旗军数万将士。”</p>
“姚太尉,话不能说得如此绝对吧?”张浚闻言反驳道:“宗泽宗老相公麾下数十万兵马,甚至更多,还有张所手下数万兵马,还有西北之军,难道皆为惧战之军,不能战之军?”</p>
张浚,字德远,宋政和年间进士及第。</p>
张浚与李纲可是极为不对付的,从前经常性的弹劾李纲,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政见不合。</p>
“据某看来,皆为乌合之众,自保有余,进取不足。”姚舆沉吟片刻,摇头道。</p>
姚舆说话还算是客气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