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宗听后不做声,等蔡确说完,他忽然严肃地问道:“辽朝使者是人吗?”蔡确回答道:“当然是人,不过是夷狄罢了。”哲宗说道:“既然是人,我怎么会怕他呢?”蔡确没想到他有如此主见,惶惶退下。</p>
宰相苏颂在执政时,哲宗年纪很小,每逢大臣有事上奏,都取决于高太后。偶尔哲宗有话要说,有时无人应对,只有苏颂在奏报太后之后,必定再禀告哲宗。哲宗有要事宣读,苏颂必定告诉群臣,让他们俯首听命。赵煦亲政后,元祐年间的旧臣都被贬职。御史周秩想一并弹劾苏颂,哲宗说:“苏颂素明君臣之义,不要轻率议论这位国家的元老。”</p>
哲宗死后,向太后召来辅臣,商议选择嗣君。她哭泣着对群臣道:“国家不幸,皇帝无嗣。应选择一个贤明之人继位,慰安中外。”章惇当即说道:“依礼律而论,当立同母弟简王赵似。”向太后说道:“老身无子,诸王都是神宗的庶子,不能这般分别。”章惇又道:“如果想立长,应属申王赵佖。”太后道:“申王有目疾,不便为君,还是端王赵佶吧。”</p>
章惇大声说道:“端王轻佻,不可君临天下。”曾布在旁叱责章惇道:“章惇没有和臣等商议,如果是皇太后的圣谕,臣很赞同。”蔡卞、许将齐声道:“合依圣旨。”向太后说道:“先帝曾经说端王有福寿,而且很仁孝。如果立他为嗣主,谅无他虞。</p>
”章惇势单孤立,料难争执,只好缄口不言。</p>
于是向太后宣旨,召端王赵佶入宫,即位柩前。曾布等人请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重事。向太后却说嗣君年长,不必垂帘。赵佶泣请向太后训政,过了很久她才答应。赵佶出生于汴京,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他自幼养尊处优,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p>
据说在赵佶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赵佶。在赵佶身上,有很多李煜的影子。赵佶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p>
赵佶继位,尊先帝后刘氏为元符皇后,授皇兄申王佖为太傅,进封陈王,皇弟莘王俣为卫王,简王似为蔡王,睦王佖为定王,特进章惇为申国公,召韩忠彦为门下侍郎,黄履为尚书左丞,立夫人王氏为皇后。皇后系德州刺史王藻女,元符二年归端王邸,曾封顺国夫人。</p>
向太后在神宗的时候,就是守旧派。她当政后,随即任命守旧派韩忠彦为执政,不久又升任右相,左相章惇、执政蔡卞等相继受攻击,蔡卞首先被贬任知府;同时恢复了被贬逐的守旧派官员的名位,守旧派官员接着相继上台。向太后还政后不久,反对立赵佶为帝的章惇被罢相,韩忠彦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p>
当时守旧派与变法派的斗争激化,有官员认为元祐、绍圣均有失误,应该消除偏见,调和矛盾。于是改次年为建中靖国,以示“本中和而立政”,“昭示朕志,永绥斯民”。但新旧党争,不仅没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p>
韩忠彦很快上奏四事:一、宜广仁恩,二、宜开言路,三、宜去疑似,四、宜戒用兵。向太后看了之后,很是嘉许。刚好这是吐蕃又叛,青唐、邈川相继失守。向太后挺因为听了韩忠彦的建议,不愿打仗,于是决定弃地求和,贬黜边臣。</p>
原来王赡留守青唐,纵兵四掠,以致羌众都有怨言。沁牟钦毡于是纠众谋叛,但是被王赡击破。王赡杀屠杀了城中诸羌,积尸如山。罗结因此有了二心,谎言言回去安抚本部。王赡信以为真,听他自去。他于是招集千余人,围攻邈川,同时向西夏求援。西夏立即发兵助攻,邈川形势危急,青唐也大受影响。</p>
王赡恐怕被叛羌隔断,于是放弃了青唐,率兵东回。王厚也守不住邈川,向朝廷告警。朝旨接连颁下,先谪王赡到了昌化军。接着谪王厚去贺州,连胡宗回也被夺职知蕲州,把鄯州归还给了陇桚。朝廷还授他河西军节度使,赐姓名赵怀德。陇桚弟赐名怀义,为廓州团练使,同知湟州。另加辖征校尉太傅,兼怀远军节度使。王赡因为前功尽弃,又遭贬职,自然悔愤交迫。他行到穰县,越想越恼,于是上吊自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