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带着超脑回明朝> 第五十八章 历史难题之赋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八章 历史难题之赋役(2 / 2)

但由于各地的土质、环境、气候诸因素相差甚远,种植的作物各有所别,所以会常常发生农民所产之物非朝廷所需的现象发生,而强其所无。如北方产麦,南方多种稻,而有的地方则种麦种稻都不合适。这样一来,就导致朱元璋对赋税做了第一次改革。

折色出现了。所谓的折色是相对而言的,朱元璋将原本用来赋税的米麦称为本色,而把其它可以替代米麦的实物称为折色,折色包括布、绢、棉花、金、银等物。

税粮折色自然是有利有弊,它的弊病在于:诸方赋入折银,使仓粮之积减少,一旦发生饥荒,兵民苦于无食,不利于社会秩序安定;有些地方农民得银甚难,为了缴纳税粮,必临时辗转易换,受中间剥削;粮谷贵贱无时,米银折例混乱,常为民患。

但从全局来看,则利大于弊,用一句话来说:折色与国不亏,与民方便,更有助于推动社会前进。是本末观念的一大变化,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潮流,刺激了硬金属货币的生产与流通,促使乡里小民为获得折色所需的各种货币和手工业品,而逐渐改变一种田产粮的传统习惯,增强商业意识,发展多种经营,逐步调整农村的经济结构。

明后期之所以可以实行‘一条鞭法’和‘计亩征银’,实际上就是因为折色的出现为它们创造了条件,也为由古代实物地租向近代货币地租的转型开辟了道路。

“陛下是否在忧虑赋役之事?”户部侍郎卓敬在一开始皇帝说起人口普查的事时,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此刻见皇帝眉宇紧皱,便越发确定自己心中所想。

“对。”李修远深深吸了口气,点头道。

赋役之难难于上青天。

赋役,反应的是封建社会的户口制度和土地制度,是封建制度的最基本条件。李修远想要施行新的赋役,就必须要考虑赋役的征发量与征发方式,还要考虑如何贯彻执行,如何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加以调整和改革,使生产关系比较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暂时还找不到新的可以代替两册的赋役法,而赋役问题又刻不容缓。所以李修远目前的打算就是修正完善两册赋役法中的弊病之处,同时加大中央力度,使两册赋役法能够切实贯彻执行下去,将其效用最大化。

在场众人虽然都是朝廷重臣,有的甚至是已经在官场里混了数十年的老油子,对于赋役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有考虑过,但很显然的,限于他们所处时代以及其思想的局限性,尤其是两册赋役法在大明施行不过几十载,他们很难能够考虑到李修远所思考的深度,更别说是广度了。

不过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修远将这么多官员齐聚与此,目的就是想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意见,看看能不能得到一点启发,亦或者是自己给他们一点提示。

强推推荐兄弟新书,目

PS:前正在三江上,大家都尽管前去看看,若是觉得不满意,直接喷口水吧,不用口下留情。<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