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有很多报纸,翻看之后,在里面看到了一条重要信息,那是由商埠督办公所署(市政fu前身)签发的“迁坟公告”,又在《商埠月刊》中看到数篇如《论迁坟扩城之好处》等文章,列举城市拆迁发展的好处,以及广东上海等地的发展给百姓带来的幸福,劝说市民迁走通远门外的祖坟。
他不禁眼前一亮,这段历史立刻清晰的展现在了他的脑海中。
这个时候的老山城,还只是渝中半岛上被城墙包围着的一个小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过江无桥无轮渡,只能靠木船,而西面通远门外七星岗、观音岩、枇杷山到两路口一带全是棺山坡,重重叠叠全是坟墓。
城里有人过世,出殡队伍都是从通远门出城,歌谣里唱“通远门锣鼓响抬埋死人”,说的就是这个事。
这些年,中国大地上到处战火纷飞,而山城则是一块乐土,在刘相的坐镇下,已经有几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了,人口数量爆增。
而山城又是四川交通实业的中心,地处两江交汇,华洋杂处,商务繁盛,只有4平方公里的老城墙内,像煮饺子般生活着20万居民。
鸟多了,林子就小了,再加上城里无统一规划,无一条马路,街道狭隘凌乱,房屋依山而建,杂乱无章,遍地沟渠污秽,下水道无全部联络沟通,煤烟蒸蔽,肩摩踵接,混乱不堪。
王青云记得就是在这一年,主政山城的商埠督办公署督办潘汶华,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就要扩城了。
用潘督办的话说,“不冲出通远门,山城将死路一条。”
南北东三面环江,没办法扩大,所以只能往西边扩,而西边全是坟地,要扩城,就得把这些坟全部挖掉迁走,然后在坟地上修公路,建房子,发展工商业。
当时有人反对说:“城墙从来只能修,那么高厚怎么拆?通远门那么多坟,向哪儿迁?沿途都是山岩坡坎,马路怎么修?”
潘督办回答说:“城墙再厚也要拆,坟墓再多也要迁,马路再难也要修。”
历史上,几乎没有人能看懂这是个机会,山城的袍哥大爷们为了阻止迁坟,甚至还发动全城人对抗,即使后来把坟迁走了,也没有人愿意在那片坟地上投资搞开发。
潘汶华为了证明那个地方有投资潜力,不得不自掏腰包带头买地。
当然后面他也因此赚了不少钱。
要知道,当年用了几年时间,山城市区扩大了3倍不止,城扩大了,相应的房子,商业区等,以及市政设施都是必要的,不然就不叫城市了,而房子不管是租,还是买,都是要花钱的,地也是可以卖钱的,这些都是机会。
再说了,十年后,国府就要迁都山城,国府大佬及全国各路人马涌入山城,人口暴增,房价和租机瞬间涨了数倍,而且大量的工厂迁到山城,如果提前给他们修好了厂房,不管是卖给工厂,还是租给工厂,这里的利润空间都是巨大的。
况且,这个时候,山城的工商业也才刚刚开始萌芽,处处是商机,以他比别人多了近百年见识的优势,随便开个厂,生产的东西,也能赚个钵满盆满。
所以,在这个时代的大转折时期,只要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就是一头母猪,也能飞到天上去。
王青云想到这里,一拍大腿,大笑道:“老子要飞了!”
狂风暴雨一整夜,第二天早上,直到早饭时分雨才停了,王青云吃过饭后,决定去城里逛逛,虽然有王青云的记忆,他还是觉得亲眼看看这座老城更真实。
他的住处离通远门不远,所以他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通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