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帅部和内阁大致上算了一下开支,一年下来估计要八百万元,倒是可以接受。
随着方案的制定,内阁和统帅部迅速将这个方案执行了下去。内阁立即选拔了一批官员,任命为贵州土司叛乱区域的地方官员,到任之后有军队配合他们建立地方行政。
同时统帅部则命令秦良玉集中优势兵力对叛乱地区进行分区域清缴,配合地方行政系统的建立。
一场改土归流的大作战正式拉开序幕。
贵州土官实际上最怕的就是这个,所以他们才不肯投降。但是朱由校已经失去了和这些土官谈条件的耐心,这些土官反了一次又一次。着实让人心烦。
朝廷的赏赐发到贵州,秦良玉对皇帝的大手笔自然是十分满足。为了对得起这封赏赐,秦良玉带着石柱土司兵开始大举清缴叛乱土官所部。按照最高统帅部的命令,集中优势兵力对山区展开了大扫荡。
当然这样的大扫荡并不是屠杀政策,而是剿灭叛乱分子,普通少数民族只要肯投降都赦免无罪,不过却是要迁移到山区外进行安置。
按照最高统帅部的作战方案,秦良玉每次进山扫荡,几乎都能烧掉大量村寨,并转移安置大批的少数民族。
大量的少数民族被安置到了山区外,并分给土地让他们耕种。随着山里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少,那些叛乱土官的民众基础正在不断的流失。
没有了民众基础,那些叛乱土官还打个屁的游击战,只能等待慢性死亡。
毕竟冲突必然造成损失,要想长久和明军对抗,那么必然是要有地方补充人员和物资的。
如今明军切断了物资供应,又进山进行大扫荡。将山区内的民众转移到山外,在物资和人员上都越来越难补充。
最后连粮食都无法获得的时候,人心自然也就散了。
这样的进剿策略显然是非常有效的,在明军的不断围剿之下,叛乱土官的实力越来越弱,并且在历次围剿中不断损失兵力。
反观明军这边,有充足的军饷和物资供应。同时装备精良,兵员充足。而被转移出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也在大明官府的管理下登记造册,并分到了原本属于那些土官的土地。
得到了土地,又没有了土官的剥削,顿时赢得了民心。那些少数民族群众,在大明官府的管理下,已经不愿意跟着那些土官造反作乱了。
官府又推出了一项新政策,那就是穿戴汉家衣冠,可以免除三年农业税。接着又在新设州县广设蒙学,当地所有儿童都可以免费入学。学汉字、学官话,穿戴汉家衣冠,只要两三代人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彻底同化。
这些新设州县所用的官吏,全是从北直隶调过去的。经过内阁和吏部的严格审查,在当地建立了比较高效率的行政系统,避免了少数民族群众和官府对抗的局面。
这样的同化政策,成本投入是比较大的,不过却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叛乱的问题。
为了西南的稳定,朱由校并不介意多投入一点成本。
就在平叛的时候,北直隶对贵州的行政也进行了全面的干预。首先就是以平叛饷银紧缺为名目,在贵州设立了税务局,开始在贵州全面征收商业税。
同时皇家资本也随之进入了贵州,对贵州的资源进行全方面的勘探。
结果没过多久,就让皇家矿业公司在这次叛乱最为严重的大定府发现了储量极大的铅矿。
原本皇家矿业公司是来大定府勘探铜矿和银矿的,在安邦彦叛乱之前,大定府的铜矿勘探本身就有提上案头,朱由校的铸币厂目前需要大量的铜矿,皇家矿业公司在全国各地的铜矿勘探都在展开。
只不过还没来得及对大定府的铜矿进行勘探,安邦彦就叛乱了,打乱了对大定府铜矿的勘探进程。
秦良玉此番将大定府的土司叛乱镇压下去,皇家矿业公司的勘探人员也到了大定府。结果在勘探的过程中,发现了开采价值极高的铅矿。
而在铜矿、银矿方面也有所发现。
只不过发现的银矿经过土司的偷采,储量有所下降。
勘探人员随即对勘探结果进行了上报,朱由校接到报告后,便下令皇家矿业公司对大定府的铅矿、铜矿、银矿进行开采。
此时大明对铅的需求量正在不断的提升,铅的供应也有些紧张。
铅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金属材料,军事上就有不小的需求。而在制造业上,同样也有很大的需求。
大定府的铅矿只要能开采出来,就很容易获得盈利。
实际上大定府的铅矿开采,在清代时期是占据很大份额的一个主产地,只不过朱由校并不是很清楚,只是误打误撞的发现了大定府的铅矿。
大定府的矿业能有所发展,就能够带动就业,安置那些山里迁移出来的少数民族也就容易多了。
天启三年,辽东战事进入盛夏之后暂时平静,全国除了辽东之外就是贵州在大动兵戈。
总体上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局势,特别是北方各省,经过三年的各种努力,算是初步将糜烂的局势稳定了下来。
内阁在北方推行的保甲制,在天启三年也有了较大的规模。同时赈济和免税也缓和了一些矛盾。
正好局势比较乐观,朱由校便觉得彻底解决流贼这个隐患。京师正好还有四个刚编练出来的骑兵师,这四个骑兵师只是刚刚编练出来,要上战场还要训练个一年半载。不过用来对付流贼是没问题了。
统帅部很快拿出了一个流贼清缴方案,那就是调集四个骑兵师,外加陕西一个守备旅,对陕西地区的流贼进行彻底的肃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