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每天都很忙碌,因为要筹备扬帆出海的各种物质、人员配置、钱粮等;
虽然忙碌,但郑和很快乐,很兴奋;
因为郑和对此次扬帆出海,充满无比的期待;
郑和相信此次扬帆出海,一定能收获满满,甚至超过以往几次出海的收获总和;
因为此次扬帆出海,皇太孙朱瞻基不仅从物质上、钱粮上、人员装备配置上、武器装备配置上等等,全方面给予帮助;
尤其是武器装备配置上,绝对杠杠滴;
射程为2000米的火炮,五十台,炮弹充足;
射程为3000米狙击枪,十支,同时配置五名狙击手,子弹充足;
瞬间连发火枪1000支,同时配置500人火枪手;
不论是狙击手,还是火枪手,都是朱瞻基让明憨憨训练出来的,个个都是精英,个个都是忠勇之辈;
有了这些配置,郑和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在海上,或者异国大陆,横行无阻;
朱瞻基还有一句话,郑和很认同:
待我以礼,还之以礼,待我刀兵,还之刀兵!
……
奉天殿,朱棣满脸笑容,一看就知道此时永乐帝心情很好;
因为浙江都司传来捷报:
不久前,倭寇三千余人进范浙江昌国卫爵溪千户所,被守军击退,倭走楚门千户所。
备倭指挥佥事周荣率兵追击,倭寇大败,被杀及溺者难以数计。
浙江都司将所缴获军械俱交京师。
听闻如此捷报,朱棣自然很欣慰。
新年新气象,新年伊始,就有如此捷报,绝对是一个好兆头。
往倭国,再次向其确认我大明天朝上国的威严不容侵犯,我天朝上国,对敌人雷霆手段,对朋友和为贵;
让小小倭国,继续俯首称臣,年年岁岁朝贡,同时彻底清缴倭寇;”
朱瞻基提议道。
“太孙之言,众卿觉得如何?”
朱棣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让满朝文武,发表看法。
“臣以为太孙所言甚是,新年伊始,有此大捷,足能彰显我大明是天朝上邦,得上天眷顾,派使者携带天威,前往倭国,必定能让其心悦诚服,甘愿朝贡!”
杨士奇说道。
“臣也觉得太孙之言,甚至!”
“臣,附议!”
……
一时间,几乎所有人,都赞同朱瞻基的观点。
“那好,大家再商议一下,派谁去倭国?”
朱棣微笑着问道。
这个问题一出,很多人沉默了。
不是不想推荐,而是一时间实在想不出合适的人选,甚至很多人不愿意领这个差事;
为何?
因为倭国人向来凶残,野蛮无礼,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
洪武帝时期,派过几波使臣去倭国,居然被人家直接砍杀;
所以,对于这种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危险差事,很多人,都是本着能躲多远,就躲多远的心里,看热闹就行,哪里敢往前凑。
武将们,倒是有很多人想跃跃欲试,但他们自家人知自家事,论骑马在战场上厮杀,他们在行,
可是要论动嘴皮子,唇枪舌剑的谈判,靠着语言的艺术,征服被人,他们和这帮读书人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
所以,武将们不变态,是不想给朱棣添乱;
朱瞻基看到所有人都不发言,微微一笑,躬身对朱棣说:
“皇上,臣斗胆,毛遂自荐,想担任使臣,出使倭国。”
“你想去倭国?”
不仅朱棣吃惊,就连太子、甚至杨士奇等人,都很吃惊。
“是的,臣想去倭国,彻底解决倭国匪患,为我大明东南沿海百姓永绝后患。”
朱瞻基自信满满的说道,心说,小倭国,你奶奶的等着小爷,只要小爷一到,绝对要把你丫的打出翔来;
“好样的,这话听着带劲,这才是我朱家儿郎的风采”
朱棣捋了捋胡须,夸赞道,
“不过,朕想听听你具体的计划。”
“皇上,臣想带着国姓爷郑和,还有汉王一起,出使倭国;”
“国姓爷郑和航海经验丰富,而且和海外各部打交道的经验也丰富,和倭国官方谈判,他主导;”
“汉王行军打仗经验丰富,让他一同前往,是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倭国有不怀好意的反对势力,对我等不利,汉王完全能凭借一己之力,威慑住他们,确保臣等平安;”
朱瞻基认真回答,
“至于其他人员配置,臣稍后会给陛下上折子,具体汇报。”
“汉王?你真的想让你二叔一起去?”
朱棣有些狐疑,严肃的问道。
“汉王是臣的至亲,是臣的亲二叔,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二叔在,臣才安心。”
朱瞻基不卑不亢的回答。
其实,此时朱棣和朱瞻基祖孙二人,在打机锋。
朱棣的意思,就是你小子向来和你二叔感情不和,你该不会是想趁机算计你二叔吧;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