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造船计划与处理沿海渔民、普通海盗之类问题讨论好,没多久穿越众决定开始第二次移民。第一次移民凭借郑芝龙的力量,可这时北风正盛摸岸滩的船这时不大可能逆风而上。
那倒不是逆风无法行船,任何帆船只要水面够宽都可以逆风而行。可是可以逆风而行与是否逆风而行两回事,逆风而行速度慢事小比较辛苦加比较危险才是问题。
可是在山东仅是辽东难民近百万,还有大量流民,上次移民近二万说杯水车薪不妥,实在是不解决问题。而穿越众的千吨级运输船起码下半年才能下水也是数量太少,暂时期望不大。
为此穿越众的计划是利用登州水军的船先用来移民一下,登州水军建造的目的当然是海防,只是这时倭寇没落此时主要用途只有为毛文龙运送些粮草。实际上这仍然不能发挥这支水军用途,这支水军应该用于进辽河之类河系袭扰后金的。
虽说后金吃亏后也会加强沿岸沿河或河口防御,但这水军会在一开始会让后金吃亏外,也会让后金增加守备兵力消耗他们的战争潜力与一线兵力。
可惜在大明没有人如此干,历史上这支水军反而在之后因难得出港又维修资金缺乏,渐渐腐朽。剩下一些好一些的也被孔有德叛乱失败时乘之逃跑而失去了。
因此这支船队最后救了孔有德与耿仲明这二个汉奸的命,不过这时那些船的状况还不算太糟糕,稍为维修一下出海没什么问题。
不过这个海是指渤海湾内之海而不是出渤海湾之海远行,无法出远海主要是小船太多,其次是登州水军缺乏航海经历只是看家水鸭一般。
当然大明现在的水军也差不了多少,远战澎湖已经是极点,明初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与造船技术、水师规模早已成为传说或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细节从船图到海图都已经让贤臣刘大夏烧毁了,所以当时建造的大号宝船究竟有多大后世争论不小,可是没有详尽资料仅凭文人夸张描述是不可能知道真实情形的。
可那时宝船不管是一二千吨到上万吨,比这时登州水军最大的船才不过二百吨比那还是相差不是一点点。另外登州上百吨的船才二三十条,几十吨的几十条,大部分是十几吨以下的。
这样的船能出远海没有多少,大量移民也就不大可能,还好穿越众可以在现代从网上征求点子。网上的点子比较类似的就是''连环计'',也就是三国演义中庞统向曹操献计,将船连系在一起小船也可以抗大风浪外,船只颠簸也大为减少。
此办法是行得通的,就是多条船连系在一起的船笨拙与速度很慢,水面交锋只能守不可能攻。海上航行这办法愈加弊端多,如这样的组合船不可能逆风时频繁转向抢风,浪大时很考验连系强度。
因这些缺点连系在一起的组合船只能在风力不大,浪高有限,甚至是顺风侧后风情形下才能出海沿岸航行。所以这办法投入大效率低适航期与航线少,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应用的。
好在穿越众知道登州水军的结果,有了这办法向天启提出用之一试。天启知道登州水军的船最后也派不上用场也同意了,而且是可以将登州水军年青的转入穿越众水兵,那船属废物利用,那兵士闲着也是闲着,用上了多少增加船上经验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