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重奖,留住了冬暖大棚的技术人才;为了寿光蔬菜行销全国,架桥修路建厂子;为了企业主更好了解省外市场行情,去找副省长要电话指标;鼓励老百姓去搞私营,一批菜贩把寿光菜销向全国……</p>
从最初三元朱村的十七个党员带头搞冬暖大棚,几年间,山东寿光就成了全国知名的蔬菜集散点。又经过几届领导班子的努力,如今的寿光已是赫赫有名的“中国蔬菜之乡”。</p>
王伯祥流传下的佳话:中央部长工地寻官记。</p>
在如今的寿光市候镇东北部通港路两侧有几间不起眼的破旧瓦房,在布满白色盐堆的广阔地里显得格外扎眼。这曾作为当年寿北开发指挥部,是王伯祥工作和休息的地方。</p>
在寿北开发的第三天,王伯祥就把铺盖搬到了工地。四间破房子,一张老式桌子,扯上一根电话线,安一部摇把子电话,就是王伯祥的全部办公设施。</p>
王伯祥天天卷着裤腿,穿一双黄色解放鞋,在坑坑洼洼、沟沟坎坎的工地上察看、劳动。</p>
有一次,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和山东省副省长朱奇民到寿光视察,在县城却没有找到县委书记,找人找到了北大洼工地。</p>
王伯祥满腿泥巴,从窝棚里钻出来,林乎加部长错把王伯祥当成了民工,问他:“你们的‘伯祥书记’在这里吗?”</p>
王伯祥答道:“我就是。”</p>
老部长惊异地打量了一番王伯祥,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好长时间没有说出话来。后来,他非常感慨地对朱奇民说:“一个县有这样的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p>
这个故事成了佳话,广为流传。</p>
如今,从原寿北开发指挥部往四周去,大大小小遍布着3.5万亩盐田,年产150万吨盐。侯镇居民1980年人均收入409元,到2006年是人均7000元。</p>
总结工作经验,王伯祥说,凡事党员干部做开路先锋,搞蔬菜大棚,党员干部先上,挖虾池,党员干部先上,开盐田,还是党员干部先上。等摸索出路来,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益处,自然会紧跟上来。</p>
王伯祥“带队伍”原则: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p>
王伯祥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从来不在提拔、任用干部上“开口子”。他毫不回避自己的观点和激愤:“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把不住这个‘口子’,一切莫论!”</p>
寿光县三十多个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三百多名合同制乡镇干部,全是实行公开招标和考选确定的。</p>
1988年1月,大张旗鼓地公开考选八名副科级干部。干部们说:“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理当如此!”“县委在用人上有‘真事’,咱就有奔头!”</p>
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家队伍。王伯祥就马上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从全县一百零二个经济单位中,先推荐出一百个有事业心的能人,再从中选四十名,作为企业的后备厂长、经理,分期分批派往新班子中去。</p>
王伯祥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公开选拔的每个环节,并且不动声色地搞起了实地考察。</p>
晨鸣集团的陈永兴、供电公司田其祥、仙霞集团王金栋、化肥厂的张世钦,磷肥厂的杨志强,啤酒厂的宋祥州,白酒厂的刘子祥,百货大楼的舒安,富康制药的王树功、杨维国……一个人口、面积中等的县后来能崛起了许多国家级大中型企业、名优企业,这支企业家队伍功不可没。</p>
回想当年,找王伯祥托人情的也不少,办公室电话比平时多了好几倍。王伯祥的回答一律是:“只要符合条件,就一定行”。那就是说,“不符合条件就没办法啰”。</p>
王伯祥总是强调:代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绝不可以凭关系、论亲疏、索钱财选人用人,更要杜绝选人用人上的“跑”、“要”、“买”。</p>
吴天然面对面接触了王伯祥,感到这个人不仅仅是艰苦奋斗的典范,而且还开拓创新的典范,很有时代意义。</p>
吴天在当即指示随行的小陈继续沉下身来,多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采写出一篇有尝试的报道。他准备回北京后,就向部里的领导汇报,力争把王伯祥同志树立为全国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典范和榜样。(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