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然说,就是,毛主席虽然离开我们30多年了,但他对中国的影响仍然巨大而深远。不说咱们中国了,就是在世界上,毛主席的影响力也依然极为强大。</p>
聪聪啊,你看看这一篇小稿子。</p>
西方艺术界“活着的大师”:我是“毛派艺术家”。</p>
约尔格.伊门道夫是德国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被西方艺术界称为“活着的大师”。而伊门道夫本人则以“毛派艺术家”自居,他始终崇拜中国伟人毛泽.东。</p>
为毛泽.东逝世而流泪。</p>
第一次见到伊门道夫,是5年前在柏林的一次聚会上。他当时一身黑色的皮衣皮裤,戴着金表、金戒指和金项链――这是他的招牌装束。不过,引起我注意的却是他左臂上刺着的“毛”字。</p>
伊门道夫与我的第一次谈话自始至终没离开毛泽.东。“矛盾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个个熟悉的名词从他口中接连“蹦”出。“年轻时,我读过很多毛泽.东的著作,比如《矛盾论》、《实践论》等。”他说。</p>
交谈中,伊门道夫告诉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大批青年学生因对苏联印象不佳,转而关注中国。正在杜塞尔多夫读书的伊门道夫和许多青年一样,深受毛泽.东的影响。“当时我就觉得,毛泽.东思想非常革命。”他参加了一个名叫“团结”的组织,之后开始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p>
伊门道夫说,他最难忘的日子是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的那一天。当他通过各种渠道确认这一噩耗的准确性后,悲痛欲绝地流下了眼泪。第二天,他忍住悲痛,在就读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组织了一个悼念仪式。</p>
伊门道夫告诉我,他有几间房子专门存放毛泽.东纪念品,足有几万件,仅《毛泽.东选集》就有20多个版本。</p>
在毛主席遗体前,自己很渺小。</p>
在两年前伊门道夫举办的一次画展上,我再次见到了他。</p>
20世纪60年代,伊门道夫一度打算放弃绘画,寻找一种能抵制资本主义美学的艺术形式。然而,对毛泽.东思想的信仰,使他重新回到了绘画道路上。</p>
《咖啡馆德国》是伊门道夫在这次画展中推出的得意之作,画面处处透出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的深层关怀。伊门道夫对我说:“你看看这幅作品,就是这幅,里面满载着我对毛泽.东的尊敬。”</p>
伊门道夫坦言,他年轻时就是一个左派甚至是“毛派”,如今他的思想更接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974年,他提出了“艺术属于人民”的观点。这个观点来源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德国评论家们给他扣上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画家”等名号。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世界收藏界却由此掀起了一股“伊门道夫风”。如今,他每幅作品的起价都在50万欧元以上。</p>
20年前,伊门道夫带着他的作品,第一次来到了他心目中的“圣土”――中国。一下飞机,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毛主.席纪念堂,虔诚地在毛泽.东遗体前停留良久,出门时还买了3册毛主席纪念堂珍藏书画册。他说:“在毛主席遗体前,我觉得自己很渺小。有机会参观毛主席纪念堂是我莫大的荣幸。”</p>
毛泽.东思想支撑着他。</p>
1个月前的一天,在德国一所艺术学院里,我第三次见到伊门道夫。据说,前一天,他的家刚被小偷光顾过,损失了百万资财。不过,他的心情好像没有受到影响,笑声依旧爽朗,常常是我问一个问题,他恨不得把自己的一生都“招供”了。他告诉我,毛泽.东思想对于他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情结,这也是他从1993年开始就持续不断地到中国办画展的原因。难怪有评论家说,像伊门道夫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师,在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频繁办展览,“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p>
伊门道夫还严肃地和我谈起了他对毛泽.东的总体评价:“毫无疑问,毛泽.东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他认为,毛泽.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在五大洲都有拥护者,就是最好的证明。”人们对当今中国的兴趣越来越大,自然会去研究毛泽.东,因为大家都想知道:毛泽.东对20世纪的中国到底有多大影响?</p>
很快到了用餐时间。这时我才发现,伊门道夫的手颤抖得很厉害,连夹菜都要助理帮忙。他的学生告诉我,因为身患重疾,伊门道夫连穿衣、点烟、吃药都需要人照料,更别说是作画了。</p>
伊门道夫的身边,有一位年轻甜美的女士一直寸步不离。那就是他的妻子。她告诉我:“你看到了,他的身体不如以前好,但支撑他身体的力量仍然很强大,那就是他的思想。”相信在他的思想中,毛泽.东思想占着很重要的分量。</p>
王聪聪看罢这篇报导,心情很不平静,也变得相当复杂。</p>
她隐隐感到了她和吴天然之间的距离正在拉大。(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