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木听了这话,谦逊地笑道:
“不敢不敢,但大丈夫就应该为国效力吗!就像我父亲,他在海上都已经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了,若不是为了报效国家,干嘛还一定要回来为朝廷出力呢?”
柳振民看着郑大木对自己那个招了安的海贼父亲一脸崇拜的样子,突然感慨万分,心想就在嘉靖皇帝年间,大明子民们见了倭寇还恨不得剐之而后快,想不到如今这东瀛混血的海贼子弟都能正大光明地进南京国子监上学了,而且还以光复明室为己任,自己和吴梅村这样的大明正牌子民还都要受他激励,当真是世事变迁,人情转移。谁能想到,就在那不远处的安德门,当年的守军们还得以命相拼,阻拦那支几十人的倭寇小分队打进南京呢?如此看来,这大明虽然半死不活了,但在海外还是有人心慕王化的,于是不禁感叹道:
“那祖逖是我们北直隶的名士(河北),像我一样拖家带口漂泊到了建康(南京),虽然后来北返,但终究壮志难酬;而大木你是远来的贵人,不知将来又会不会成为大明的金日磾、李光弼呢?”
日期:2021-09-2622:00:50
第三十五章敏感身份
柳振民所说的金李二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番臣”(即为中央政权效力当官的外族人):金日磾(idi)是西汉著名大臣,他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大汉的死敌,却被北击匈奴的汉军俘虏回了汉朝,后来因为养马勤恳出色,事君忠心耿耿,而备受汉武帝刘彻的赏识,从此屡被提拔,最后更成为汉武帝为儿子汉昭帝刘弗陵选定的四大辅臣之一。
而李光弼则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名将,他虽是契丹人,却为了捍卫大唐王朝,以太尉的身份和安史叛军车轮大战,屡建奇功,“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虽然他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但仍因之前的平叛殊勋而与汾阳王郭子仪齐名,史称“李郭”,名列为大唐续命延祚的一代功臣。
柳振民拿他二人与郑森相比,显然是在恭维郑森未来前途远大,不可限量,但郑大木却似乎对这句话极为敏感,赶紧摆手道:
“振民兄,别这么说,我可是正经的大明子民,日后为朝廷效力那也是侍奉君父的本分。我父亲这边就不用说了,祖上是从北方迁到福建的正经汉人,就是我姥爷那也是大明的海外子民,我从小在家里说汉话就比东瀛话多。”
郑森这话其实也不算错,因为他母亲田川氏虽然是真正的东瀛人,但是她的生父早逝,所以后来她的母亲,也就是郑大木的姥姥,就改嫁给了一个在日本讨生活的翁姓中国铁匠,因此田川氏也就成了中国人的继女,故而有时也被人称作翁氏。
柳振民见郑成功反应如此之大,立刻意识到自己无意中触碰到了这位混血公子心中在意之处,于是迅速改口道:
“是啊,大木你和我们一样,都是是真真正正的大明子民!是我失言了,恕罪恕罪!说起来,也幸亏我岁数比你大,不然你就要叫我柳生了,我个汉人,到时再弄出个东瀛姓氏,哈哈。”
柳振民虽然是强行扯开话题,但毕竟化解了刚才一瞬之间的尴尬,于是郑森也顺势笑道:
“哈哈,柳兄,你不知道吧,柳生家是给幕府将军家当剑术师范的,你是读书人,用这个姓氏不合适,我看兴民大哥倒很合适,听说他那把苗刀使得出神入化,遇上柳生家的人没准儿能过两招。”
一提到那位名震辽东的大哥,柳振民立刻满脸骄傲起来:
“那是,我大哥那把大刀是厉害,我还没见过谁能打得过他的。”
这时,许久没有说话,但和柳兴民也很熟的吴梅村也顺口插话道:
“对,你哥那把大刀就像你这张大嘴一样,我也没见过谁能说得过你的。”
柳振民面对吴梅村,从不肯在嘴上吃亏,立刻有样学样道:
“对,我这张大嘴也好像你那根秃笔一样,我也没见过谁能写得过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