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他如同在一条轻趟河流的小船之中,感受着那起伏不定的地气循环,外边的车水马龙,搅动起的地气轩逸,恰如一朵朵被乱石激起的浪花,与离渊精微的风水灵觉,产生着共鸣,相互之间互相淬炼着。</p>
那姜伯一边开车,一边向离渊讲述着天尊阁的历史传承,离渊则是微笑着点头听着,他这示意那姜伯讲下去,偶尔还插上一言,闻讯一番。</p>
天尊阁在姜伯看来,可是个传奇的地方,建于清康熙年间,咸丰年间重修,供奉元始天尊的道观,宏伟挺拔,为三檐歇山式木结构楼阁,曾为供奉元始天尊、西天王母和紫微大帝等神祇的道教场所,下层是天尊阁,中层是王母殿,上层是紫微殿,九脊歇山顶。</p>
在那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附近建筑全部倒塌,惟天尊阁巍然屹立,为震中地区仅存的古代高层建筑,当地人以为是那天尊在护佑,一方的百姓当时供奉起来,香火更加的旺盛起来。</p>
地震之后的一次整体装修,有个人用像照像机的东西照天尊阁看到一条大蛇把整个天尊阁盘起来了。最早装修天尊阁挖土,挖到一个石狮石,把石狮石拿开水就窜出来了,是个泉眼,但是怎么也堵不上,水越喷越大,把那石狮石又放那了结果一点事都没有,</p>
天津地区虽然自古以来就有散居的先民,但作为一座城市的形成,却与漕运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漕运的发展,使天津最早的两个居民点——大直沽和三岔河口,相继发展起来,所有的人文文化,差不多皆是与那海运有关。</p>
自元初至元十九年(1282)开通海运,南方的漕粮从江南的刘家港启程,经海上至大沽口进入海河,以海河东岸的大直沽为终点,再由北运河转入大都。开通海运不到十年,元政府便在大直沽设置了接运厅和临清万户府,如今津门的遗迹情况,皆不是历史传承下来的,都是外来人群兴建的。</p>
此番并非那交通的高峰期间,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姜伯终于对着离渊道,那天尊阁算是倒了,离渊望着那前方的气派的大门道:“姜伯,你先找个地方把车停下,歇息下,我去看看那天尊阁,不多久便是回来。“</p>
“嗯,天尊阁,我就不去,都不记得来了多少次,免得看到这天尊阁,想到那些以前苦累的日子,离渊少爷,我就在门口西边的场地停车歇息会,你看完了直接来寻我就行。“姜伯望着一眼那天尊阁,脸色不太好的道,似乎真的勾起了这老人的某些回忆,离渊笑着点点头,便是下车,随着人群直奔那天尊阁大门而去。</p>
远远的望去,天尊阁的大门是一座巍峨挺拔、气势恢宏、绿树红墙掩映的高大木结构建筑,楼阁结构严密合理,装饰美观大方,各层出檐之下和木柱额枋之上,均有各式斗拱为饰。</p>
天尊阁正脊砖雕二龙戏珠纹样,刻工精细。两端的大吻和脊上的走兽也都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此外,每层檐角下还悬挂铁铎一只,每当微风吹拂,方圆数里均声震悦耳,远观倒还罢了,当亲眼看见它时,离渊才体会到真正的震撼!</p>
天尊阁上那两端的走兽昂首挺胸,别人如此远的距离,看不清倒还罢了,离渊灵觉如此微妙,却是见那走兽怒睁双目巨口大张,四肢迈开好似阔步从容,整个匍匐在殿堂之上,如今经历风吹雨打,这威武雄壮的砖瓦身躯却已早就残缺斑斑,口吻、尾部、腹下皆有缺损,全身布满了历尽岁月风雨剥蚀的痕迹。</p>
木质的阁楼结构,四周的撑梁早已经裂痕斑驳,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用很多根粗大的铁柱搭成木质脚手架,在不碍形象的位置,支撑着撑梁柱,年代比那阁楼晚了几百年的时间,离渊并未进入那天尊阁,远远的站在天尊阁的对面,神识感控着整个偌大的天尊阁。</p>
与其他游客略带夸张的惊叹与指指点点的议论不一样,离渊远观那耸立云霄的天尊阁,几乎定住了神,离渊的精气神立刻就被完全吸引了。</p>
这一入神,天尊阁浩然之气,似有一种威压感扑面而来,周围嘈杂的一切恍惚都远去,天地之间只剩下离渊与这三层阁楼所化的天尊阁。这类似一种道门入定后的“雾观”,人们忘情专注的欣赏壮观的风景或美妙的事物时,在恍惚的瞬间可能曾有过这种感受。</p>
岁月变迁的承载,赋予文化建筑的“气质”或“物性”,心神浸淫其中能感觉到。沧桑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往往要研究此道多年才能体会到,却又无法形容出来,也没有那种岁月变迁中留下的独特灵性。</p>
道门专注的“雾观”,如同雾里观花水中望月,如悟道一般,似远非远,似近非近,只在一瞬间的感悟,在这巨大三层阁楼之间,离渊心念一动而定境未散,风水灵觉渐渐的涵盖在那天尊感,笼络的风水地气之上。</p>
</p>
--------津门故事要重写,穿插几个故事,灵术大典的文章在存稿,稍安勿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