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年复一年,谁也没想改变它。村里边的乡亲们能够看到的就是,这个孩子天天捡石头,堆在河边。人问其故,孩曰,要修一座石桥,为乡邻行走方便。众人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在说疯话,大多哈哈一乐了之。可是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石头堆成了小山。乡邻开始改变认识,并投入到了捡石、采石、修桥的行动中。</p>
乡邻请来了工匠,开始建造石桥。这个残疾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桥尚未建成,这孩子却在一次凿石头中崩瞎了双眼。人们痛惜、怨恨,怪老天不公。这么可怜的一个孩子,一心为大家,却招来这样的报应。</p>
可是这个孩子毫无怨言,每天摸索着在修桥的现场上干着力所能及的活。在大家齐心合力下桥终于修成了。众人欢呼喜庆之余,无不将怜惜、赞叹的目光聚向那个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条腿残疾,现在又瞎了双眼的孩子。孩子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脸上露出了平生以来最欢乐的笑容。</p>
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为这座石桥洗去浮尘,壮壮行色。可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雷过后,众人发现孩子已被巨雷击中,倒地身亡了。众人惊呆了,随后压抑不住的情感喷泻而出,叹息孩子命苦,指责苍天不公……</p>
恰巧民间称之为青天大老爷的包拯包相爷公干至此。百姓纷纷拦住官轿为孩子鸣不平讨公道。质问相爷:好人为何不得好报?今后好人何以做得?食人间烟火的包相爷被村民情绪所带动,挥毫疾书,写下了“宁行恶勿行善”六个字后拂袖而去。</p>
回到京城,老包将公干之事连同路上见闻奏明皇上,却隐去了自己题字一事。因为尽管心中为那孩子行善事得恶报之事十二分不解,但三思之后还是为题那样六个字觉得不妥。没想到皇上退朝后非要拉他到后宫说些私房话。</p>
原来前些天,皇上新添龙子,十分招人喜爱,可就是孩子整天啼哭,特意让老包去看看。老包见那孩子肌肤如雪,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近前一看,正是自己写的那六个字“宁行恶勿行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赶忙伸手向字擦去。说来奇怪,字瞬间踪迹全无。</p>
皇上见皇子手上的胎记被老包抹去,唯恐抹去了福根,不依不饶的斥责包拯。包拯连忙跪下,口称罪臣该死,将题字一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皇上甚觉蹊跷,命老包用阴阳枕到地府一探究竟。</p>
老包枕上阴阳枕到地府一游,真相尽显。原来那孩子上世做恶多端,罪业甚大。偿还那一世罪恶需三世恶报才能还清。轮回原来安排,第一世以残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双眼瞎了却残生;第三世遭雷击暴尸荒野。</p>
那孩子第一世转生穷困残疾,但痛改前非,只想为别人做好事。于是神就让他一世还两世的业。让他崩瞎了双眼。可孩子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的为别人做好事。神就把他第三世的业力也拿过来一世还,所以雷击毙命。</p>
“这故事虽然带着那么一点点的传奇鬼怪色彩,但说的总算是有理,三世恶业一世还,你说是好还是不好?所以这边行恶桥的名字,才流传下来,”方文讲完故事这般问道。</p>
“一世还了三世业,某些方面已达到“不修道已在道中”的境界,积德甚多,行恶桥这样称呼也并无不可之处。”离渊点了点头道。</p>
方文紧接着追问道:“这般说来,我倒有个问题想问,就以这座桥来说吧。我问你,世间人为以功德之事,是不是都带着一定的功力,而本意伪善。这行恶桥也只不过是为了还上辈子的业力,离渊小弟,你却要看看再说,你如何理解这世间功德二字?”</p>
这一问过于虚无飘渺,离渊还真不好答,在如今的社会,举目皆是的是,积德行善与功利名分时刻挂钩,方文说的夜正是实情。</p>
沉思了片刻,离渊一指远方的行恶桥道:“看见那座桥了吗,以你我的修为要想渡过这条不算太大的河,举步之间而已,但世人渡河很难,有了此桥之利。就方便了许多。……在我看来。修这样一座桥,比修那样一座庙。功德大多了。”</p>
离渊并没有正面回世间功德与功利之举,而是举了这么一个例子。</p>
他以这世间万物,既然都是为了功利,那么就做哪些功利能够多积德的行为,修一座庙与修一座桥,花费的功夫一样多的话,不如就修那一座桥为世人造福。</p>
方文未置可否,高坡下却有一个陌生年轻的声音说道:“道友此言差矣!行恶桥渡世人去恶行,菩提法渡世人到彼岸,同为功德!立寺弘扬佛法,桥在世人心中,亦是功德之举,功利只不过是功德外衣而已,就如同我们这幅臭皮囊罢了。”</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