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完全是颠倒黑白!”叶建英平静的语气之中透露着一种不可压倒的正气,“新旧军的冲突,第18集团军不仅没有挑动和参加,而且是予以坚决反对的。事变初期,彭得怀副总司令曾亲赴秋林面见阎长官,劝其和平解决,不要扩大事态,为亲者痛仇者快。后来,新旧军在晋西作战。新军向北撤退,我陈支队隔断新军,不让他们对友军打一粒子弹,这就是陈支队当时所取的态度。”叶建英说到这里。用目光扫视了一下会场,继续说道:“我们是不是要他们的人枪呢?我们决不会这样贪小利而失去全国人民的同情!现在楚参谋长也在座,当忻口、太原撤退时,晋绥军的队伍相当混乱。我们曾帮助他们收容散兵,把抛弃在河川里的大炮抬回还给阎长官,后来阎长官说,你们没有炮兵,我把野炮收回,山炮则送给你们,本集团军的炮兵团就是这样成立的。因此。我们有根据说陈支队的行动是顾大局的。后来陈支队受到61军、19军的攻击,不得已撤回晋西北,本集团军的兵站线遂被该军切断,住在医院的伤兵惨遭杀害,本集团军群情激愤,始有与友军发生小的冲突。至若赵军南下时,正值敌军由柳林进攻,我河西部队渡河侦察,不期与赵军遭遇,发生误会。这是偶然的事……”</p>
“好啦,”蒋介石打断了叶建英的发言,“希望以后第18集团军能够听从我的命令,不要我行我素,否则。一律按军法从事。”…,</p>
那次争论就这样不了了之,不过现在看来那只是一次序幕啊。真正的争论现在才开始,这场争论的对手不仅仅是国民党,而且还多了一个美国。叶建英这样想着,不由得转过脸来看了看正在微闭双目的罗伯逊,心里面突然涌起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中国人之间的事情,却要由美国人来调解,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讽刺。</p>
</p>
就在这个时候,飞机似乎已经开始减速下降了,机舱里面有人喊:“北平就要到了!”</p>
这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却引得机舱里面的人不约而同地向舷窗之外张望。不管是来过北平的人还是没有来过北平的人,都想早点目睹古都的风采。就连罗伯逊也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把头向窗边探去,他已经来过北平几次了,但是北平的名胜古迹给他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所以他还想再看一看。</p>
而身为中国人的叶建英却还是第一次来到北平,他脑子里的故宫、北海、都是从书本和画报上得来的。这次来北平,叶建英特意带上北平人徐冰和在燕京大学读过书的黄华作为随员,一是为了工作方便,二是为了能够好好游览北平的名胜古迹。当徐冰指着窗外说飞机下面就是卢沟桥,请叶建英看时,他真的就像是一个兴奋的孩子那样探过身去张望。</p>
徐冰知道叶建英还是一个军旅诗人,七律写得非常好,于是便对他说道:“叶参谋长,北平名胜古迹甚多,很容易激发诗人的灵感,您可一定要带几首诗作回延安去啊!”</p>
“那是当然,几朝兴盛几朝衰亡,几朝统一几朝分裂,总会勾起人们多少感叹和思绪。”叶建英似乎也被触动了感情。</p>
相比于罗伯逊和叶建英,郑介民对北平似乎应该是最熟悉的,这里有他荣耀的回忆,也有他恐惧的阴影。早在13年之前,大概是一个春天吧,郑介民被任命为军统华北区区长,对外则以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上校参谋的名义来到北平进行特务活动,蘀蒋介石收集情报。古北口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蒋介石怕日本人大举进攻,所以急于要了解情况。但是当时军统华北区掌握的这方面材料很少,古北口一带又没有特务组织,蒋介石把戴笠大骂了一通:“我不管你怎么办,你得赶紧去把日本人的动向报告给我。”戴笠万般无奈,只能急电郑介民,让他亲自去布置了解情况。郑介民平时从来不买戴笠这个黄埔四期学生的账,但是这时候也不敢违令,于是便带着一个新成立的特务小组和电台赶到古北口。郑介民这种不顾个人安危的忠诚精神,当时就受到了蒋介石和戴笠的赞扬。但是这一次来北平,还能否像上一次那样风光地回去,郑介民不敢担保。就在这个时候,c-54运输机开始缓缓降低高度,北平南苑机场马上就要到了。(。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