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康王和端王,朝野上下从来都没人觉得他会有机会成为太子,乃至登上皇位。</p>
唯一提起他的时候,也就是当初辽王主动提起和亲,曾有大臣说,不如让齐王来接这亲事,彼时的齐王,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牺牲品。</p>
所谓造化弄人,谁也没想到周帝会下如此决定。</p>
沈逸看了一眼赵明月,心下有些复杂。</p>
其实他曾有些不现实地想过,周帝能将皇位传给赵明月,但也只是不现实的想法罢了。</p>
对于骁王,沈逸曾听说过是周帝的亲兄弟,领兵镇守边关多年,但不甚了解,见苏乾闻之其成为摄政王很是赞同,并未有反对意见,便也没有多说什么。</p>
周帝将后事安排的十分妥当,任谁也挑不出来一点毛病,不得不叹服这位帝王就算在末路之时,也完美地走好了最后一步棋。</p>
开疆拓土数百里,权力结构安排地一目了然合情合理,无可挑剔。</p>
次日,大周帝国的早朝停止许久后再度恢复,赵明月于龙椅前,宣读了周帝遗诏,同时骁王与年幼的齐王出现在百官面前,接过了真正意义上的权力。</p>
年幼的齐王由太监带着站在赵明月身旁,小小的个子穿着不合年纪的正袍,看着台下年纪普遍偏大的文臣武将,眼神中还有些惧意。</p>
百官谁也没想到,最后登上九五之位的会是这样一位毫无存在感的皇子。</p>
更没想到的是,沈逸居然成了太傅。</p>
他才二十岁出头!</p>
苏乾也就罢了,他凭什么?</p>
就如民间一样,朝中也对周帝显得急躁,又无可奈何的提拔沈逸的举动生出两种意见,既有人反对,也有人支持。</p>
区别是,支持的多是武将,反对的则全是文臣。</p>
只不过大殿之上,没有人从嘴里说出来,这毕竟是先帝的遗诏,没有商量,讨价还价的余地。</p>
按旧制,先帝崩逝,太子要守孝之后方可继位,以日易月之后,丧期便是二十七日。</p>
可如今北境的情况不算稳定,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最后朝中商量的结果,是齐王赵元展在周帝灵前接过权力,宣布即位,但登基大典,则于二十七丧期之后再择日举行。</p>
实际意义上周帝之位已经易主,只不过奉天应命的登基大典没有举行罢了。</p>
实际上即便即位,权力也是掌握在骁王和赵明月手中,目前的赵元展,还只是一个类似于摆设的皇帝,他还需要成长,需要学习。</p>
即位后,赵元展奉淑容皇后为“辅天淑容太后”,亦尊生母陈氏为太后,大周出现了如明朝嘉靖帝一般,双太后的局面。</p>
赵元展的即位,有人欢喜有人忧,欢喜的人且先不谈,最忧愁的,莫过于康王和端王一系。</p>
至于康王本人,自朝中下来之后,他便在府中肆意打砸,发泄情绪。</p>
“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是他!”</p>
“父皇为何如此待我!”</p>
府中的名贵瓷器,古董字画,被康王一件一件的砸碎撕烂,一片狼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