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氏、屈氏、昭氏都是当年谋反的参与者,否则他们也不可能在项羽时期身居高位,下方那些大臣们也有人于其中有所牵连,不过他们自然不会把自己抖出去,于是那些政敌就成了背锅的最佳人选。</p>
嬴战只是想借助这个名头扫除项羽的影响,而景氏等人则借此机会将那些参与其中的政敌尽皆拔掉。不容否认,景氏等人是借机排挤异己,不过对于嬴战来说,庞大的大楚国官僚集团确实应该削弱一下,否则,那么多昏碌无为的家伙尸位素餐,根本就是祸国殃民。只不过,这些官员毕竟是投诚而来,如果对他们举起屠刀,就不利于自己的形象,也不利于大秦国的形象。</p>
可是现在不同了,名义上嬴战是为舅舅报仇雪恨,老楚王在大楚国民众心中的形象还是十分崇高的,当民众听说老楚王是被谋害的,必然会对那些小人们恨之入骨,对嬴战感激涕零。而且,这件事都是景氏、屈氏、昭氏三个家主捉刀,有什么黑水也泼不到嬴战身上。</p>
景氏很有恶犬的觉悟,将一份份清晰到年月日的证据宣读出来,时间地点证人一应俱全,那些曾经参与谋害老楚王的官员一个个被殿内的武士按倒在地拖了出去。</p>
被景氏揪出的都是一些老对手,清理掉这些对手,大楚国的权贵大家就只剩下景氏、屈氏、昭氏三大家族,其他的大型权贵家族几乎都被牵连到,就算有哪些洁身自好的,也敌不过一**炮制的证据。这方面,历朝历代都不缺少人才。</p>
景氏也摸透了嬴战削弱大楚国官员、权贵势力,消除项羽影响力的心思,这一刀刀是砍得又狠又快,其他官员有那心思玲珑的,也看出了风向,对那些“谋害先王”的罪臣都有多远避多远,一个出声为其喊冤的都没有。不多时,近千人的大殿就只剩下六七百人,一下子少了几乎三分之一。</p>
毕竟官位总共就那么多,多一个对手。晋升的机会就渺茫一分,而一下子空出来三百个职位,大殿中留下的这些人就多了三百个机遇,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几乎每两个人就有一个将要往前挪一挪,而这些人空出的职位又是一个机遇。</p>
坐在王位上的嬴战恨不得景氏将这一千多人一网打尽,好让自己尽情的安插大秦国官员,不过嬴战也知道这个想法不现实,觉得景氏念得差不多了,于是摆了摆手,制止景氏的行为。</p>
看到嬴战的动作,下面那些人全都松了一口气。一个个都觉得嬴战是及时雨,将自己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一个个对嬴战都莫名的升起了感激和敬畏。</p>
“因先楚王之故,许多大臣都受到项羽的恶意诛杀和打压。孤今天还有一事,就是为这些人平凡昭雪,屈卿,你来念吧!”</p>
屈氏家族的家主立刻上前一步,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名单开始念了起来。对于这些常年在官场上打滚的家伙来说。当年谁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哪里,光凭记忆就能尽数道出,不过屈氏还是一一列了出来。毕竟这是朝堂之上,总得有个规矩。否则难免会给人检举个从中以权谋私,颠倒黑白的罪名。虽然白纸黑字也不太靠谱。可终究好那么一点。</p>
这些人或者官复原位,或者颐养天年,这一切都是嬴战的主意,屈氏不过是将嬴战的处理结果公布罢了。这些官员都是因嬴战而昭雪,对嬴战自然是感激涕零,不说死心塌地,至少也不会抵触和抗拒。</p>
将前朝的种种事物处理完之后,终于轮到了重头戏,今后的大楚国何去何从,在场的各位又何去何从。</p>
大楚国覆灭,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众人也都已经接受了这个结果,不过今后两国合一,各项事务总该有个章程吧,大家的官位和爵位又该怎么处理?这是众人的切身利益,必须得好好关心一下。</p>
嬴战说道:“大楚国全境尽数并入大秦国,今后,所有官府行文,民间书信,尽皆依照大秦国样式,所有臣民皆是大秦国子民。大楚国各州名称不变,各州辖境,将会有大秦国官员重新核定。大楚国朝堂撤销,所有人员爵位保留,官位待定。”</p>
啊……</p>
听到嬴战这一席话,众多官员权贵都惊呼起来。</p>
他们才不在乎国家名称的变化和各州辖境的增减,他们只听到了最后两句:爵位保留,官位待定。</p>
那些有爵位的人自然是如同吃了定心丸似地,有这一句话,他们的荣华至少就有了保障。至于那些有官无爵的,心中就七上八下了,这简直跟罢官没区别啊,没了官位,以后就是庶民一个,这叫人怎么活啊。</p>
嬴战眯了眯眼,看到下方众多官员议论纷纷,没有出言制止,直到那些官员一个个渐渐平息下来,这才说道:“针对官员选拔和考评,大秦国早已经有了成熟的规章和制度,那就是科举制。所以,各州郡官位的选拔,将以大秦国科举制为准。”</p>
科举制?一时间,朝堂上又是议论纷纷。</p>
大秦国早在嬴征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靠科举制选拔人才,有嬴战和李时珍的点拨,又有法的反复摸索,已经相当成熟,只是嬴征时期,这一举措属于初创,无论规模还是力度都相当的弱小。直到嬴战上位,才将这一制度大力推行下去,多年来,已经有了相当充足的经验。</p>
不过,对于大楚国的官员来说,科举制毕竟是一个新奇事物,有些人甚至闻所未闻,不过这没关系,得到嬴战的授意,昭氏家主上前来,宣读起了科举制的相关事项。</p>
“所有大秦国子民,无论出身,无论民族,均可接受官府考试,择优录取,赐予官位。科举分文举和武举……”</p>
听到昭氏家主的宣读,众多大臣简直是如闻惊雷,一个个目瞪口呆。</p>
“什么出身都能参加科举?那岂不是说市井中的青皮们也可以跟咱平起平坐?”</p>
“那也得有真才实学啊,科举终究是靠笔杆子的,那些青皮们进来只怕都不知道用笔的哪头写字吧。”</p>
“不过这武举……”</p>
一群人沉默……</p>
不过也有一些官员心中活络起来,原本按照规矩,只有他们的长子能够接受父亲的恩荫,获得官位,庶子根本没有晋升官道的可能。可是如果有了科举制,那岂不是庶子也多了一个出人头地的门路。毕竟这些官员都是好几房妻妾,儿子众多,疼爱小儿子的也不在少数,光为了这个,就足够他们坚定的支持科举制。</p>
虽然有些不满蛮夷之民也能参加科举并且为官,可是谁都不敢多说半句废话。景氏、屈氏、昭氏三大家族的家主都狗腿子一样站在嬴战身边,那些有资格和他们三人叫板的也都被拉出去了,剩下这些小喽啰除了摇旗呐喊还能做些什么。是以,文武百官一致的赞同。</p>
散朝之后,朝堂上的三件事情立刻长了翅膀似地传了出去,百姓们为老楚王冤死而愤恨,对嬴战感激。那些被项羽流放罢免的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也都欢天喜地。而关于科举制的官府公文也张贴在各个街道、城门处,并且通传各州,一时间,所有的臣民都在热火朝天的议论着科举制的相关内容。(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