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个时候斯大林也不得不相信德国人是要在北高加索大打一场了,他开始遂行早就制定好的“深挖洞,广积粮”的政策,力图在高加索地区跟德军来一次大范围,长时间的持久战!他深信,后勤补给路线越拉越长的德军一定会呈现疲态。但那时斯大林继承的来自前辈的战略战术就一定能够发挥威力。</p>
本着持久战的原则,总参谋部在训令中命令在波提、第比利斯、阿利亚提普里斯坦等地建立分配站。国防人民委员部的zhōng yāng分配站和供应基地设在巴库。训令中还命令北高加索方面军和外高加索方面军后勤部长,除在各分配站附近开设方面军仓库外,立即在苏呼米、阿德列尔、索契、土阿朴谢、诺沃罗西斯克、奥尔忠尼启则、库塔伊西和捷尔宾特等地组织供应基地。应就地筹备最低限度的弹药储备,10个基数的油料和16rì的粮食储备;在中间供给基地内建立15天的储备,在方面军的阿利亚提普里斯坦、第比利斯、波提、次哈卡亚、马哈奇卡拉仓库内建立1个月的储备。仓库应设在远离港口和车站的荫蔽地,而且还应力求分散。此外,在巴库地区的zhōng yāng基地和国防人民委员部的仓库内,应为两个方面军储备六个月的粮食,两个月的医疗卫生和兽医器材。</p>
为了保障各山口的防御,命令各集团军储备不得少于三个月的粮。要求各集团军、军、师设置畜圈以收集当地层民撤退时扔下的牲畜。各集团军和师的仓库配置应做到分散、伪装。后勤部队和机关应避开道路,配置在本兵团的后方地域内。但是上述这些措施并未能圆满地如期落实。因而,后来在物资保障方面出现了很多严重的情况。</p>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各方面军、集团军和师的后勤机关和部队配置得太散了。对它们的指挥很松弛。没有充分地发挥方面军备部队兵团的汽车和马车转运物资的作用。</p>
相对还算凑合的粮食供应,弹药的供应十分紧张。军队的补给全靠国家从后方把物资技术保障器材送来。大部分物资一运到外高加索方面军不等卸下就立即发往各集团军仓库。由于运来的物资将将够抵补rì常的消耗,所以储备工作进展很慢,一直到德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前夕也末达到规定的标淮。油料供应情况稍微好一些,因为方面军可以直接从巴库和格罗兹尼油田获得油料。</p>
至于这些宝贵的石油制品,那可是白起一直垂涎三尺的!不光是他,就连土耳其人也是眼睛瞪得大大的,一门心思的想要分一杯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