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望不知道,隆武新政的大部分思路,都是汪克凡提供的。
也亏他不知道,光是楚军的赫赫战功,孙可望就已经对汪克凡非常忌惮,在隆武帝面前还故意上了点眼药。
楚军太能打了!几乎是百战百胜,如果换成西军,肯定打不出这样的战绩。
平心而论,当年的大西军比大顺军的战斗力要差一些,孙可望经营云南,苦心练兵,就是以清军为假想敌,以大顺军余部忠贞营为追赶目标的。经过两年的卧薪尝胆,他自信已经超过了忠贞营,但楚军却横空出世,以更快的速度把西军远远甩在后面。
隐隐的,他有一种“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感觉,至于隆武帝嘛,没有军队的支持,和汉献帝也差不多。
依着孙可望的本意,更希望楚军在南京城下碰个头破血流,全军覆没当然更好。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和隆武帝之间还没有建立信任关系,不可能左右隆武帝的意见,如果一味怂恿陷害反而会给自己减分,不如尽量公正一些,起码在隆武帝面前落个好印象。
谈话的结果却出乎意料,隆武帝似乎把收复南京看得特别重要,越是劝阻,他反而越执着,让孙可望有一种意外的惊喜感。
静观其变吧,楚军虽勇,鞑子兵也不是好相与的,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西军只要经营好四川、云贵,未必不能成为第二个刘邦……
隆武帝经过这次谈话后,反而失去了冷静。陷入了一种偏执的狂热,恨不得立刻结束福建战事。把所有的兵力都投入江南,一举攻克南京。
偏偏最近一段时间。福建战事进展缓慢。
就像弹簧压得越紧,反弹的力量就越大,佟养甲丢了大半个福建后,反而形成了一种龟缩防守的态势,江西明军和广东明军接连受阻于坚城之下,只好放弃强攻的打算,挖壕沟,筑坚寨,准备长期围困……攻城战一旦转入围城对峙。就不知道会拖到什么时候了,三个月五个月很正常,一年两年也不稀奇,完全取决于城内的粮食储备,福建之战结束的日子看起来遥遥无期。
很明显,要想收复南京,还得依靠楚军。
对于孙可望的劝告,隆武帝听懂了,却没听进去。
“马吉祥。听说翼王孙可望来陪京这几日,两次屈尊拜访于你,你和他相谈甚欢,是么?”
“陛下恕罪!”
马吉祥慌忙跪下。叩头说道:“微臣本不敢与外藩交往,但翼王殿下折节登门,微臣怕得罪了他。只好请他入府说了几句闲话,请陛下明察。”
“起来吧。如今正在战时,文武百官都免不了和外藩打交道。朕若因此治你的罪,你定然不服。”隆武帝敲打了马吉祥两句,问道:“说说看,你对翼王观感如何,他,他可是大明栋梁么?”
从内心来说,隆武帝不喜欢孙可望,一来他是农民军出身,二来这个人有些阴狠毒辣。孙可望本来是张献忠四大义子之首,在张献忠面前一向俯首帖耳,但是张献忠死后,他立刻发动政变,杀掉了大西政权的皇后(张献忠的老婆)和宰相汪兆龄,这让年近半百的隆武帝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但在表面上,隆武帝还要笼络重用孙可望,一来是为了联合西军抗清,二来是为了制衡汪克凡。虽然他对汪克凡更信任一些,而且君臣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同盟关系,但是汪克凡的势力不断膨胀,给隆武帝带来的已经不是忌惮,而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他对楚军又爱又恨,楚军每次打胜仗,他在欢喜之余,又会感到深深的失落和担心。但他也知道,满清才是最大的敌人,南明现在离不开楚军,在明弱清强的形势扭转之前,他不原和汪克凡发生冲突。
孙可望这次来桂林,和隆武帝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不少,最起码在表面上,孙可望表现的还算识大体,懂规矩,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对隆武朝廷也做出了让步,没有辜负封他为翼王的一片苦心……简单一句话,隆武帝试探着拉拢孙可望,孙可望的回应很积极。
这个人到底该怎么用,隆武帝试图找到最精准的分寸。
听听马吉祥的意见吧,马吉祥别的本事没有,识人颇有几分眼光。
“微臣以为,翼王孙可望不是纯忠直臣,他来桂林这几日,刻意结交文武百官与王公勋贵,分别赠与厚礼。其实……,微臣也受了他两千两银子,推辞不过被迫收下,今日正好向陛下禀明。”马吉祥狠狠垫了孙可望一砖。
“噢,还有这种事?你怎么不早些禀报?”隆武帝有些不悦,马吉祥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就是他的耳目,没有及时禀报这件事,明显属于失职行为。
孙可望到处拜会文武百官,隆武帝早就知道,但是私下里还另以重金相赠,性质就有些恶劣了。马吉祥只是一个锦衣卫指挥使,说白了就是皇帝的亲兵队长,给他一个人就是两千两银子的大手笔,孙可望这些天到底送出去多少钱?
钱帛动人心。
隆武帝自己非常节俭,对文武百官要求的也就很严格,大家过得都不宽裕,孙可望用大笔的银子开路,也许真能在朝廷里砸开一个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