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让郑则给蒙毅带的话只有八个字,忍辱负重,早日北上。
就是这八个字,让蒙毅知道自己之后该如何去做了。死其实是最简单的事情,脑袋掉了也就碗口大的疤,在秦这个时代,征战连年,生命并没有后世人说的那么宝贵。
正是知道长公子和自己兄长未死,蒙毅选择了忍辱负重的活。
他和郑则演了一场双簧,让在旁边的王琪相信蒙毅怕死,想要投奔赵大人。王琪是赵高近臣,自然知道赵高对蒙毅的态度,其实是又恨又嫉又惜。
嫉什么,自然是某些方面不如对方才会嫉。蒙毅是前朝重臣,已经做到文官最顶峰的位置,再往上就是国之相位。赵高嫉蒙毅,自然是那份才华,其实也有身世原因,赵高起于普通之家,靠着阿谀奉承,能够猜出皇上所好,才有了今天的位子。而蒙毅出生于蒙家,乃大秦有名的名门,其父蒙武就是秦国大将,其兄蒙恬更是继承父爵,带兵一方,统领大秦最精锐的北方军团。这嫉,是嫉才也是嫉出身。
而惜,其实也是为才,不要看赵高是阿谀奉承才坐上这个位子,更是靠胡亥这张底牌做到国之重位。可是他明白自己肚子里有几分才华,治理国家,他不行。没有人不想在高位上久坐的,赵高也是如此。所以他也惜才,希望蒙毅能为自己办事。自然,这份惜比起恨和嫉来的弱了许多。
而王琪看到蒙毅有投靠赵高的打算,自然在一旁极力劝说,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蒙毅答应,王琪则负责引荐。
这事发生以后,赵高有两种选择,第一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蒙毅,绝了后患。第二就是留下蒙毅,让蒙毅替自己卖命,赵高明白,自己最是缺能干的手下,自己此时手中这些人是什么货色,他比谁都清楚,他们阿谀奉承的本事倒是有,不过真办起某些事,他们根本不行,比如治理国家。他就是阿谀奉承的祖师爷,怎么会看不清手下的本事。
不过王琪对赵高说的时候,赵高依然还是准备杀蒙毅,是王琪最后一句话让赵高改变了主意。
王琪的话意思是蒙毅在前朝位高权重,结识甚广,可以靠蒙毅打通许多以前打不通的关节,甚至靠蒙毅让许多前朝重臣为赵高卖命。杀蒙毅简单,无非一刀,再麻烦也不过五车。可这人要死了,再活就不可能了,而不杀他,以后有的是杀他的机会。
蒙毅就如此在鬼门关走了一遭,险而又险的活了下来。若不然,在那个假的蒙恬头颅被带到咸阳的时候,蒙毅就到死期了。
蒙毅通过王琪这条线见到了赵高,也表示了自己愿意为赵高做牛做马的想法。
赵高不杀蒙毅,但是也不会凭一句话相信蒙毅,所以赵高让蒙毅做了一件事情,杀前朝的几位在牢里的重臣。
这就像后世的投名状,而杀以前的同僚,对于蒙毅是最大的考验,若不是扶苏让郑则带给蒙毅的那八个字,蒙毅绝不会对同僚下刀。为自己活着而杀他人,这些人还是以前同朝为官的同僚,这对蒙毅是一种考验,考验来自赵高,其实也是来自蒙毅内心。
最后蒙毅杀了,也真正明白那忍辱负重四个字的分量。忍受屈辱,心头承受不能承受的重量。其实辱比起重,有时候是那般的简单,辱只是一时,以后还可以洗刷屈辱。可是重却是一生,至死都不可能卸下的分量。
这些天,赵高不断试探蒙毅,让蒙毅接受许多考验。才渐渐放松了对蒙毅的猜测。
而蒙毅此时则和王琪这些赵高的门下近臣走近,靠财物接近他们,和他们融为一起。此时的咸阳城,很多人都在背地里骂蒙毅,走狗叛徒鹰犬,就是在这一片骂声中,赵高愈发的相信蒙毅,对他的提防也越来越少。
而接下来的事就是王琪一日对蒙毅说起赵大人的心事,说大秦许多军队朝廷都调遣不动,赵大人很是心烦。
蒙毅明白,这也许就是他北上的机会。听到王琪如此说,蒙毅投其所好,说自己以前和王翦也算有些交情,自己父亲蒙武当年还随王翦打过仗,他可以尝试说服王翦。
王琪一听,自然是欣喜的不行。王翦是什么人,他最是清楚不过,王翦若肯,这秦军调动以后就不会有什么障碍,在军中,没有比王翦更有威望的人了。
而且王家本身就有几名将军在外带兵,是大秦的一方重将。赵大人不动王家,也是因为王家有领兵在外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