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担负着保障大晋主要农产品供应的重任。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海河州省乃至整个境内最重要的元石资源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同时,芦苇遍布湖洲,面积六万公顷,九成用于造纸。江陵有通航河道一百多条,通航里程三千公里,常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十余条计九百多公里。此外,青龙街于二十年前改为外贸港,设计能力两百多万吨。由于养殖总量大、密度高,加之湖区水网交错、地下水位高,一些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养殖废弃物渗入地下水、流入江陵,给湖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压力,应当合理调整江陵产业规划,优化区域布局,转变生产方式,推进种养业生态循环发展,进一步构建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效模式与途径。
“遥望江陵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江陵,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自古号称“八百里江陵”,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汉江四口"一千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二者合计,仍有方圆四千。湖盆周长为八百公里,其中天然湖泊容积近两百亿,河道容积四十二亿立方米。江陵是汉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汉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江陵,水质清洁,富营养化不明显,主要污染物通过降水使大气层中的有害物质随雨水入湖,是污染物质进入湖水的途径之一,随雨水进入江陵的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周边地区工业及养殖业的发展造成的污染,湖泊严重萎缩、水质变差、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目前,湖区地下水开采过度,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部分旧水厂水源锐减甚至枯竭,无法正常运行,农村的摇把子井更是大量废弃。为防地下水枯竭,必须从加大水源补给、提高地表水水质的根子入手应对水危机。类似的饮水难题,只是江陵的冰山一角。据海河州水务司提供的数据,在整个江陵,此前纳入大晋规划的饮水不安全人口8321万人。近几年,随着水环境日益恶化,湖区规划外又新增了25568万人需要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海河州江陵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多年监测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江陵出口断面再度出现五类水质。而长期的趋势分析也显示江陵整体水质在恶化。1990年至2002年,江陵湖体、出湖口断面各时段水质中,二至三类水质占比为37,四、五类分别占53和10,没有出现过劣五类水质;而在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中,劣五类水质占比已达到5,四、五类水质分别为49和46,二、三类水质断面已经消失。水量减少导致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在南江陵自然保护区,水体萎缩湖床变小已经使这里的鸟类集中栖息地范围萎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一;面积达几万亩的鱼类天然产卵场鲁马湖也已逐渐洲滩化,原来随处可见的水生植物野生菰如今难觅足迹。
人口稠密、资源有限使湖区居民多年来只能“靠水吃水”,从当年大规模“围湖造田”,到改革开放后湖区农民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再到生猪、水产养殖业无序扩张,一系列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发严重破坏了江陵的生态平衡,也造成了今天的环境困局。
地方经济要发展,湖区群众要增收,生态环境要保护,在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之下,江陵面临着两难选择。2007年以来,海河州省对江陵造纸行业开展强力整治,关停了一大批“散、小、差”企业,但保留下来的企业产能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废水排放总量依然不小。江陵水污染正逐渐由量变向质变转化。近年来工业污染对江陵水质影响有所减轻,但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直排影响却在持续增加。前些年造纸企业污染的只是局部水域,对江陵总体影响不大;而农业特别是养殖业无序扩张以及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污染范围更广,治理难度更大,影响也更深远。有人多次深入湖区调研,目睹了养殖业带来的严重污染。在江陵的临澧县柏枝乡的一家大型养猪场外侧,记者看到厂区内棕黑色污水正源源不断倾入厂区外的池塘内,池中淤积大量黑色污染物,阳光照射下污泥散发刺鼻恶臭,一里路外闻之都令人作呕。仔细查看后,记者发现池塘周边若干沟渠与外界水系相连,污水随之流出,最后汇入澧水进入江陵。不少湖区居民感叹,江陵最大优势是水,现在最大的问题也是水。以长远的眼光看,要保住“一湖清水”,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污染与治理之间的矛盾。一些带来巨大污染的传统产业也亟待改造升级。如湖区养殖业要走出高污染低效益的困局,关键还是要在发展模式上进行突破,走绿色发展之路,重新打造“江陵鱼米香”生态品牌。
长期以来,湖区生态优势并没有得到发充分发挥,湖区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环境保护等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传统发展思路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建设一批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对于切实改善湖区民生水利、缓解饮水燃眉之急意义重大,应抓紧配套政策资金予以落实。江陵生态经济区建设已经正式上升为大晋战略,湖区对此普遍感到振奋。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不能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江陵生态经济区是要以生态的方式去发展经济,探索的方向错了,就会误失良机。规划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大晋粮食安全等,为江陵提供了一个全新定位,明确了江陵的治水模式由侧重防洪保安向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综合治理转变。在水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江陵只有尽快实现由被动治理到主动防护的转变,才能在治理与污染的赛跑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