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秘境内蒙古> 十六 庄严神秘的祭敖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十六 庄严神秘的祭敖包(1 / 2)

 庄严神秘的祭敖包

在ng草原上旅行,只要稍加留意便会看到,若形呈馒头状的山的顶部,总会堆起圆圆的石堆,有时石堆上还插着树枝,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那便是被蒙古人顶礼膜拜的敖包。过去,草原上的人们外出,只要所经之处有敖包,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才心安理得地继续上路。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堆子”、“石堆”、“鼓包”,即凸起的堆积物。

gz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最隆重的当数祭敖包了。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之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也通过祭敖包达到亲友聚会、交流情感、宏扬民俗礼仪、娱乐等诸多目的。

每年,当祭敖包的消息在草原上传开后,牧民们的心情便激动起来了。到了祭祀那天,周围几十里、上百里远的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络绎赶来。过去,他们骑着马、赶着勒勒车逶迤而来;现在,他们开汽车、骑摩托车瞬间而至。

祭祀仪式开始前,组织者们先要按顺时针方向环敖包绕行三圈,在敖包前布下香案或佛龛,然后用哈达、彩带、禄马旗风等物将敖包装饰一新。这时,由普通石块堆积而成的敖包,立刻便焕发出生机和神秘感。

祭祀活动开始了,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摆成阵势,焚香点火,诵经。柏叶香火燃放起来了,香烟缭绕,直通上苍。这时,钹鼓、号管齐响,法铃齐鸣,前来参加活动的牧民齐齐向敖包下跪,行三拜九叩之礼,祈求草原风调雨顺、五畜骤增,祈祷自己及亲友无灾无病、心想事成。继而将各自带来的马奶、醇酒、柏枝等泼散在敖包上,围绕敖包顺时针转行三圈。

祭敖包神秘、庄严、神圣,祭奠时不许人们大声喧哗、吵闹,好多敖包还不允许已婚女性靠近(为了满足女性祭祀者的需要,有些地区专门有供女性祭祀的敖包)。

前来参加祭祀的牧民是要带贡品的。当然,带什么贡品、数量多少,完全自愿。一般都奉献全羊、鲜乳、哈达、奶酪、黄油、圣饼、白酒、什绵粥、砖茶等物品。喇嘛还要对贡品诵《无垢经》,诵过之后,这些贡品立即变得圣洁、脱尘了。

游牧民族居住分散,平时亲友间难得有聚会的机会。过去,旗王爷想召集这么多人聚首也难,于是,在祭完敖包之后,便利用这一机会进行一些加官晋爵、提审或赦免犯人、判断官司、划分牧场界线、清查牲畜头数等公务,然后举行“敖包乃日”,任人们尽情欢娱。现在,公务活动取消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畅饮美酒,观看赛马、射箭、投布鲁、摔跤等竞技比赛,参加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已逐渐发展成了群众性小型那达慕。

祭敖包这种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民间有好多种传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路标说。古时候,茫茫草原辽阔无边,几乎没有道路,在草原上行走很容易迷路;部落间的边界也很模糊。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将石块垒成堆,让过往行人辨别方位,起路标作用;部落间的界线也用垒石堆来划定,起界标作用。据说,古代的匈奴人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区分游牧场地的。

第二种是祭祀说。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过去,gz的丧葬习俗主要是天葬,人死后不用棺木,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然后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走,什么时候尸体从车上掉下来,就说明死者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地,送葬的人便可返回了,这便是自然露天安葬,即天葬。牧人们因为思念故去的亲人,时常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去悼念。可是,死者已尸骨无存,在人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亲人的升天之地呢?遗憾,已经永远都无法找到了。后来,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就是在亲人的尸体边垒一个石头堆或堆一个土堆作记。如此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便形成了敖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