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点,这个时间段,正是烈阳的爬升期,也是最热的时候。
这个时候赶集的人,几乎为零,为了保住饭碗,即使天再热,犁头也只能硬顶着头皮,迎热而上。
那时候别说汽车,就连自行车都没有,中程全靠走,长途靠骡马。
好在集市离我们庄不远,只有三里地的距离,即使步行,也容易到。
此集市至今还存在,名叫庙沟街,不知是什么原因,它会得此名。
从我开始记忆起,那里压根就没有庙,倒是有条人工挖的沟,傍街而流,听年长者说,那条沟就叫做庙沟。
因此,我猜测那庙沟街,就是因为这条沟而得名,到底是不是,我到现在也不能确定。毕竟那个时期的事,与我这辈隔了好几代人,没有文字记载,只是靠口口相传,至于有没有传走样,又有谁能分得清楚。
要想上此街,必须先过一座桥,这座桥名叫集头桥,在我们那里,上街一般都被称为赶集。那桥取这名字,大概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在街(集)的显要位置。
桥全是木头的,技术与取材,在那个时候相对容易实现,这可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也可以看成是那个时代的烙印。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今这座桥,已经变成了石砌的,这也成了这个时代的特色与烙印。
犁头踏过木桥,没走十步就出了桥面,因为是在人工沟河上搭的,所以木桥不是很大。
踏出了木桥,接下来就进入了街市。
在桥与街衔接的拐角处,摆着一个摊子,摊主是一个五十来岁的老汉,做的是凉皮生意。
此人也是附近村子上的人,每年夏天都会在此,这也是街市上头一份生意。
老汉眼睛很活,每当有人走来,他就抽掉肩上的白色毛巾,对其扬了扬,一边笑颜相迎,一边朗声喊道:“哎,天气太热,来吃碗凉皮吧!”
不管上街的路人,想不想吃凉皮,他都会这么说,俨然成了他拉客的招牌号子。
此时,见到从桥上下来的犁头,那老汉又抛出他那句招牌吆喝声:“哎,天气太热,来碗凉皮吧!”
犁头仰首看了看天,见太阳像是刚绽放的礼花,光芒四射,估摸着也快接近中午了,他眯缝着双眼,擦了擦脑门上的汗。
“好啊,来一碗!”他笑应了一声,向凉皮摊子走去。
老汉的摊子不是很大,是那种四角竖着木桩,顶棚是用夏熟的麦秸铺的,不到二十平米,差不多能放四五张桌子。
不知是不是桌子不够,还是别的原因,棚子里只放了三张。
犁头走进棚子,先是用衣角擦了擦脑门上的汗,然后被老汉安排到其中的一张桌子。
三张桌子,除了一张空着,还有一张坐着一人。
犁头只是瞥了一眼,对其也没多看,毕竟上街遇到人都是很正常的,况且天气还热,他懒得关注与自己无关的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