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58(2 / 2)

这样的让步徐清还是会做的,毕竟老百姓们需要去了解电,若是什么都不给,要他们硬生生的等到大规模电站之后才建造,那这确实容易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矛盾,凭什么新鲜玩意儿都是一线城市的人看到,然后二线城市才能看,最后一次类推,这自然是来自于下层的不满,徐清对此也必须进行疏导和回应,不然就会使得大都会与地方城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加深,这是徐清不乐见的事情,自然要尽快处理。

至于地方县镇上,则不允许建立电站,毕竟国家电网人员有限,即便朝廷给予了极大的资金,资本家们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但万事开头难,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工程师队伍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他不仅仅是招收工人而已,在建设的工程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改变图纸的设计方案,这些都是有必要的,因此整个国家电网的设计师团队,也不多,其中还有很多人都在广州,负责建造两百万伏电站,以及对于它的施工督造,根本没有这么多的人在全国大范围的铺开,单单覆盖所有省会城市,这就已经是极限了,至于地方城市和县镇,那也之能做火车去省会沉睡去看了。

徐清的网开一面让许多城市纷纷申请了电站建设计划,尤其是沿海发达经济区,就更是对电站的申请迫不及待,因为经济发达,人均所得高,所以即便装一个灯泡的价格很贵,电费更是吓死人的高,平均一个电灯泡,每个月的电费就需要三贯钱,一般人家是根本用不起的,但在江浙和珠三角地区,人均所得十分的高,即便是工人阶级,一个熟练工,往往一个月的收入也能达到十八贯到二十五贯左右,因此买一个灯泡用来照明,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炫耀的事情,同时也能让远房亲戚们在来到自己家之后,还能显摆一番。

因此他们对于电灯的需求可以说是十分的大,而这些自然是需要用到电的,而对此,徐清也只能尽力去满足,毕竟小电站不是大电站,对于小电站,经过这三年的积累,许多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唯一需要去想办法的,恐怕就是城市布线的问题,毕竟老城区不像新建的地区那样,有在地下暗留电线布控的空间,在旧城区这些都没有,所以电线杆就是必须要准备的东西,而如何搭建,这是一个大问题。

既不能影响美观,又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同时还得保证安全,以及断电频率不能升高,这些都是需要慢慢去设计的,但建设电站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唯一需要解决的就是工程师不够的麻烦而已。

这一点很难快速解决,徐清也只能命令教育部,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提高各个学校有关电机系,电力系以及电磁学应用的课程和科系,以保证未来的毕业人口中,有关电力发展的学生能够逐渐多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年就毕业一千人都不到,这么一点人,根本连建立两所电站都不够,在未来五年内,每年的毕业学生必须要达到五千人与电力系统相关,以保证工程师队伍必须可以有充足的后备军。

在徐清提出这一点之后,许多大学纷纷开始扩招电机系的学生,以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得到充足的供应,而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就读大学,不得不说,如今的大学相对于十几年前来说要容易的多了,每一个行业的诞生,都让大学要经历一番大规模的扩招,从而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在十五年前,大学学生一年毕业不过四五万人,而如今一年毕业的大学人口就已经突破了五十万,十五年的时间,成长接近十倍,不过即便如此,大学生也依旧是社会的稀缺资源,且电力的发展,单单依靠大学生还不轻,硕士博士,才是研究问题的关键,而这一方面的人才就更少,且不仅仅是电力方面少得可怜,便是整个社会也不多。

十年前全国统计硕士数量一千四百人,博士数量七百二十人,而如今经过十年的发展,全国硕士数量两万四千人,博士数量则到达七千九百人,可以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平均到各个科系,可以说数量少得可怜,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朝廷坚持精英教育,普通大学是没有研究所的,唯有重点大学才有研究员,可以想见,这些研究所到底有多么的难考。

即便每个大学,几乎每一年都会开设新的研究员,且数量也是越来越多,像汴京大学今年一年就新设了三个研究所,其中包括生物研究所,古代历史文物研究所以及电磁学研究所这三个研究所,但依旧是杯水车薪,一个研究所一年只招收四到五名研究生,这对于五十万人来说,数量远远不够,最后能够从大学成为研究生的人不过只有百分之一左右,而能够顺利毕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对于教育这一方面,朝廷的考核是十分严格的,这主要是因为如今社会对于人的身份和地位的审核,知识便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一个唯知识为最高象征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如果成为硕士和博士很简单的话,那么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就会崩塌,要知道在宋朝,只要成为了博士,就能拥有最低级的士族身份,成为特权阶级,正是因为如此,在宋朝,想要成为博士,就必修变得十分困难,必须为人类做出一些贡献才行,也就是说,他的研究必须得突破人类已有的盲点才行。

所以在宋朝,虽然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渴望,但因为社会对于知识的重视,所以学历就变成了十分重要的东西,甚至变成了某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就比如汴京大学出来的学生,社会上的人听到你毕业的学校之后,就会自动把你归类为士族一样,虽然你其实不是士族,但是整个社会就会这么看你,有可能你的年龄并不大,但社会上大多数人看到你,会称呼你是“先生”,而不是少年,小孩儿,帅哥之类比较轻佻和随便的称呼,这就是社会对于这些重点大学的尊重,因此许多人都想要考研究所,成为一名硕士,然后向上面攀登,这这条路又是何其的艰难,真正能够站上去的人可谓万里挑一,所以虽然录取率是百分之一的机会,每年大概有三四千人进入研究所,但最后能够得到硕士证书的,大概只有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四五百人左右的规模,至于博士,就更少了,这四五百人几乎全部都会去报博士,毕竟只差一步就是士族了,大家当然是想要试一试的。

而他们大多数也会进入研究所,但有些人恐怕要很久才能拿到博士证书,这个很久是指二三十年的时间,而即便快一点也得五六年的时间,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成果之后,才能成为一名博士,所以博士的数量可谓非常的稀少,至于电力系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不超过一百人的规模。(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