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五章烦扰
在崔琰、郗虑和赵松三人的期待中,曾炩终于点了点头,“我找个机会,到陈大人府上去一趟。(顶点小说手打小说)”
当天晚上,曾炩书告吕布、颜良、文丑、高顺等十几位在京武将,详细述说了自己的担忧,告诫他们不要参予“明堂制度”的争论。在朝堂上,只带耳朵听,不许说话,更不许发表任何言论。(按律,大臣们之间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聚会,有什么事只能以书信来往。)
曾炩约见崔琰三位大臣的事,显然刺激了朝中的大臣们。朝堂上的争论日趋激烈。
天子烦躁不安,屡次派人催请杨彪入朝议事,但杨彪百般推辞,就是不去。天子生气了,手诏大元帅曾炩,你亲自去一趟看看。如果他不能走,就把他抬来。
杨彪叫苦连天,“大元帅,你何必为难我?我去了总要说两句吧?我说什么呢?”
曾炩笑道,“实在不行,你就装聋作哑吧。”
杨彪驻着拐杖上朝了。他还真能装聋作哑,人家说东他说西,胡搅蛮缠,最后天子气得一挥手,“你回家养病去吧,不要来了。”
十月下,局势的发展有些失控,大臣们在朝议上本末倒置,该议的事不议,整天在明堂制度上争论不休。接着开始有大臣开始抨击“新经”了。
率先开始对“新经”发难的就是孔融。孔融是兼学今、古文经学的大家,他引经据典,指出了“新经”很多不足之处。接着杨奇也开始了,杨奇是今文经学大家,他的话就难听了,几乎把“新经”骂得体无完肤,最后就差没有说郑玄沽名钓誉了。
崔琰、郗虑、赵松勃然大怒,马上出言反驳。
崔琰三人毕竟小一辈,激动之下,言辞上对老一辈颇有些不敬,而且对今、古文经学的某些驳斥明显措辞不当。这下激怒了蔡邕、荀攸、张邈等大臣,大家一拥而上,齐声讨伐。
崔琰三人抵挡不住,有些手忙脚乱了。内阁副大臣适时站了出来,接着内阁各部张昭、张纮、荀彧、国渊、枣祗等大臣纷纷出言相驳。
朝堂上混乱不堪。
天子有些吃不消了,他看出局势发展正在逐渐失去控制,随即督请郑玄、王剪等大师加快进京速度,并请内阁曾炩大元帅曾炩出面斡旋,尽可能先稳住朝堂局势。
曾炩最近因为豫州、西疆和益州的事,和一帮将军们天天在大元帅府军议,商量对策,并没有参加朝议。接到天子的手诏后,他非常吃惊。没想到局势发展这么快,三派经学之间的矛盾转眼就爆发了。
马上就要到年底了,朝廷要做的事太多,如果把时间都耗费在这上面,朝政将被严重耽搁。这是曾炩绝对不容许发生的事情。曾炩的态度是学术上的分歧,你们可以争,但是前提是不能影响了朝廷的正常运转。
曾炩马上登门拜访自己的老丈人蔡邕。
蔡邕初先对曾炩约见崔琰等三位大臣很是生气,但后来看到北疆武人先是告假走了一批,然后留在朝堂上的人又三缄其口,一言不发。更搞笑的是颜良竟然在朝堂上睡着了,由此可见曾炩还是非常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关键,及时退出了这场和北疆武人没有太大关系的经学之争,所以他对曾炩的态度又大为改观。
曾炩劝说蔡邕,说各州刺史、各郡国太守、国相马上就要进京上计(各地方向朝廷呈交计书。其内容为郡国一岁中的租赋、刑狱、选举等情况),事务繁多,还是把“三雍”的事先放一放,暂时搁置争议,没有必要把事态扩大化。
蔡邕叹了口气,“我听说,你又打算出征了?”
曾炩说道:“是啊,子龙打下了西凉,我们又面临着重开西域的大好机会,所以,我打算马上出征西域。”
蔡邕笑道,“炩儿,文姬才刚刚生产,这时候正是需要你在身边的时候。我希望这个时候你能多陪陪她。这十几年来,我看到文姬嫁给你幸福地活着,现在又看到孙子们环绕膝前,天真可爱,我已没什么奢求了。”
“是吗?”曾炩双关地问道,“岳父一个最大的期望没有实现,是不是?”
“我看不到了,也许你还能看到。”蔡邕神情渐渐严肃,“明堂制度的事,牵扯甚广,估计你也从崔琰大人那里听说了前因后果,所以我也就不再多说了。这件事我要感谢你,炩儿你能置身于朝堂争斗之外,能清醒地看到争斗之后的东西,的确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