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时三刻,孙传芳的大军已经全部进入了宜兴县的境内,一股做气直奔县城。来的如此之快不是因为孙传芳大军的神勇,而是一路走来,根本就是无人前来阻拦。</p>
沿途路过的两个小镇,也早已是全民皆兵了,为了直切主题,不浪费时间,孙传芳也没有花时间去动这些“乌龟壳”!</p>
因为在他面前还有一个更大的“乌龟壳”需要他花时间去撬开。</p>
宜兴县城,虽然只是一座江南小城的县城,但由于江南地区一贯的“铺张浪费”,在城防建设上达到了一些大城都没有的标准。全城共设有九处外城门,除陆地上的七座城门外,还有两座水门,以方便县城里的水军能够出城方便。而七处城门中,还有两座拥有瓮城的城门,这些城门不论寒暑,每日皆有城防士兵值守,面对这样的坚城,是任何队伍都不想强攻硬打的。</p>
然而今日,本该严阵以待,积极防守的县城,却是大门敞开,正南城门外,阵阵肃杀,一支五千人的队伍正由城内不断的向南开拔。</p>
“大人,前面就是青龙山!”</p>
孙传芳听到,副官的指示,举起望远镜观察了对面的那座小山十几分钟,便下令全军压上,消灭眼前的敌人。</p>
不是孙传芳不谨慎,而是应该说他太相信线报了。之前遇到的所有情况,都和线报的情报相符合,就连孙传芳现在身后的丁蜀镇,和眼前的这座横在县城和丁蜀镇之间的青龙山阵地都是线报的情报上所重点描述的。</p>
孙传芳此刻就处在青龙山和丁蜀镇之间,丁蜀镇的附近有两座山。一为青龙山,二为黄龙山。</p>
从镇子出来往北走,翻过了青龙山那就是县城了,所以从县城出来的五千兵马选择了这里为狙击阵地,布置了数条防线。</p>
身前的青龙山阵地有五千兵马,身后的丁蜀镇只有寥寥百余人,可是孙传芳还是选择了青龙山为战场。</p>
原因在于,后世的宜兴被人称为“陶都”,可是宜兴县城里却并不产陶,整个县的范围内产陶的地方就是丁蜀镇,所有的陶器都是来源于此,同时这里也是出产“紫砂壶”的大本营。</p>
如此有发展潜力的地区,赵云怎么会不多加利用!此地落入赵云之手后,立刻转变成了赵云的一处重要的军事生产基地。</p>
主要生产一些陶瓷制品,比如,“陶罐地雷”!这玩意简单,好用,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广泛的使用过,虽然威力不咋的,但是有胜于无,所以赵云还是大量的生产了。而此刻孙传芳之所以不选择丁蜀镇,而是去啃青龙山这块称不上“硬”的骨头,就是因为线报上提到,丁蜀镇的周围布下了足足万枚“陶罐地雷”,用来防御孙传芳的入侵。</p>
面对这样貌似无害,却能够弄的遍体鳞伤的小镇,孙传芳在第一时间就选择了放弃,直奔主题,选上了青龙山的那五千赵云的“嫡系”。</p>
这些人在名义上称为是赵云的“嫡系”,其实不过就是之前在农场给赵云收割粮食的普通老百姓,放下锄头还没有两天,只是听到孙传芳已经杀入了县城的周边范围,才被组织起来,带来狙击孙传芳的。</p>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县城的那些士绅眼中,这些人好歹也有五千人,虽然之前没有训练过,但是蚂蚁也能咬死大象,只要能够挡住孙传芳一时,就能等到赵云的大军回援了。</p>
可是这些蹩脚的士兵,在孙传芳的眼中,只要一个“饿虎扑食”就能把他们给压垮,所以孙传芳毫不犹豫的下达了总攻的命令。</p>
虚虚实实,方是用兵之道,虽然孙传芳也有疑惑,赵云怎么会把这些炮灰给派了出来,但是今天他已经接到了吴佩孚吴大帅的第三封催促电报,由不得他再多耽误时间了。</p>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