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42.震惊全美(2 / 2)

“先模仿别人,再走出自己的路,然后在试图超越。这个超越的过程,就像是在和老师搏斗。”

“有的人就搏赢了,走出了自己的路。有的人一直在搏。”于桦说,“你像莫语,他一直在和加西亚·博尔赫斯搏斗,再比如我,一直在和海明威·福克纳搏斗。”

木星听明白了,问道:“您和莫老师都已经是华国文学界的天花板级人物了,还走不出前辈的阴影吗?”

于桦笑着说:“你不写书的话,是无法理解被他们支配的恐惧的。”

说完他突然意识到哪里不对,改口道:“说错了,不是‘他们’,是‘他’!”

木星一阵失神。

听他们说了这么多,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出,这么多牛人,竟然是同一个人。

高晓柏打开了扇子,在一旁说:“海明威·福克纳,还有一本在小众文艺青年里面很流行的书——《了不起的盖茨比》。”

木星点头:“对对,听说过,这也是他写的?”

“是他。很多人对这本书,都是从《挪威的森林》里了解到的,没想到,都是一个人写的。”

说到这里,他摇了摇头,接着道:“他还写过一本书,可能近几年的初中生、高中生都知道,《老人与海》。”

木星拍手道:“哦哦!这个我也知道,登上了教科书的!”

于桦插嘴道:“就这一本书,就够他得一次诺奖了。”

木星瞪眼:“这本书这么厉害?”

屏幕上,有弹幕飘过:

“看《老人与海》看哭过……”

“对对,我觉得挺好看的,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讲别的课文,我先翻到《老人与海》那一节,结果不小心看完了……”

“看《老人与海》没感觉,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哭了。”

“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哭了+1”

……

感叹完之后,高晓柏继续科普:

“我刚才说过,加西亚·博尔赫斯在美国是一种文化现象,要不知道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界的。

“其实有点夸张,在美国,不认识加西亚·博尔赫斯,其实还有生存余地,但要是说自己不认识海明威·福克纳,那事情就大条了,直接原地开除国籍了都可以。

“海明威·福克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默认为是美国人。因为他讲的大多都是美国故事。

“他在美国,不管是在文学界还是民间,都掀起了滔天巨浪——没夸张,只有滔天巨浪这个词可以形容。

“美国的青年,有一半都手里捧着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模仿书里的主角说话,模仿主角对待人生的态度。

“这本书还被列为‘全美中学生必读书目’,所有学校和家长都推荐,所有美国青年都知道,都读过,一网打尽。

“好,一半青年手捧《麦田里的守望者》,那另一半人呢?手里捧着《在路上》。

“《在路上》这本书出版后,带动牛仔裤和咖啡机上亿销量,骗得无数美国青年开启流浪生涯,全美国到处乱窜。

“没错,这本书,也是海明威·福克纳写的。

“一本《在路上》,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共同构建起了嬉皮士文化,一直到今天还在美国流行。”

于桦说:“他还写过《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乞力马扎罗的雪》《押沙龙!押沙龙!》……这些书,在文学界的威力堪比核弹。”

高晓柏掰着手指头总结道:“年轻人崇拜他、文学界推崇他、文化界崇敬他,在美国,海明威·福克纳的地位,只能用‘无与伦比’来形容!”

说完,他又擦了把汗。

按他的想法,这种“震惊全美”的人,不可能是华国人。

但刚才加西亚·博尔赫斯的事情被打脸打那么惨,他现在也不敢妄下结论了。

木星深吸一口气:“那……现在揭露他其实是华国人,会怎样?”

高晓柏还在讪讪笑着,于桦脸上露出一抹腹黑的笑容:“天知道,大概是再震惊一次全美吧。”

高晓柏不太想谈论这个话题,话锋一转,说:“且不说美国怎样,今天这事曝光了,日本人和俄国人肯定更崩溃的。”

木星问:“怎么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