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0章 出兵(1 / 2)

 通过老父亲的提示王弋确实想明白了很多问题,可想明白了并没有什么用。既不知道具体的凶手是谁,也不可能去徐州干掉袁绍。

在王斌的建议下,王弋下达了进攻冀州的命令。

老爹这次是真的火了,他还指望着儿子能光复汉室,结果一帮阴沟里的老鼠却搞偷袭,那就谁也别想好!

王弋不知道自己父亲的想法,这次他派出了三路人马。

张飞为第一路统帅,戏志才为军师,率领步弓两万,出涿郡过中山,向南进军。

另一路徐荣为主帅,赵云为副将,率领五千骑兵,绕道常山打巨鹿。无需攻城,就是要断了王芬的粮道。

第三路则是由太史慈统领一万弓弩手,乐进率领三千步卒,坐船去打平原郡。这个地方很重要,绝对不能给曹操插一脚的机会。

五百玄骑营王弋交给了张郃,让他跟随张飞一起进攻正面。

这一次王弋不光是要打王芬,管你是黑山还是白波,统统都要滚出河北。

与此同时,王芬也做好了进攻幽州的准备。

冀州不愧是地缘辽阔、人口稠密,这两年王芬在冀州着实招揽了不少厉害的将领。

颜良文丑自不必说,韩猛、麴义、高览、朱灵等人也被收入麾下。

而且这一次王芬为了攻取幽州准备了十五万军队,这些人和黄巾乱贼可不一样,都是合格的军卒而不是一群流寇。

拥有这种阵容的王芬并不比拥有全明星阵容的王弋差,甚至可以说是更强,他的谋士团队也同样强大。

沮授、郭图、逢纪、田畴、阎柔,甚至王芬还因为和世家关系和睦征辟到了董承。

可谓兵精粮足,傲视天下。

王芬做的一切,招募到了谁、几时出兵、行军路线、粮草存放、用兵将领乃至所用计谋王弋知道得一清二楚。

不提沮授和阎柔这两位知名卧底,就连田畴也亲自找过王弋想要做内应。

不怪这些人不忠心,王芬他将刘和捧到了皇帝的位子,田畴剐了他的心都有。

不过王弋还是安抚住这几个人不要轻举妄动,要相信他的能力,别损伤了自身的名声。

王弋这么做也不是好心,他有自己的情报来源,甄姜的商队遍布长江以北,广受各州信任。

这不是甄姜的能力强,事实上甄姜在幽州以外的名声并不好,很多人都觉得她是一个贪婪到最终会害死王弋的祸害。

天下都知道幽州有最上等的兵器和最好的战马,这些战略物资放在谁手里都会是宝贝,但却可以从甄姜的商队里买到。

虽然量不多,而且是价格很高,但只要给钱他们就卖。

很多人都走这支商队的门路来打听幽州的情报,在他们眼中这支商队除了不收外人以外几乎是拥有无限潜力的商队,早晚有一天幽州会毁在这支商队上。

然而他们大概不清楚,情报学也是很有讲究的,王弋就挖掘出了一位情报学的天才——简雍。

简雍是老刘留给王弋的遗产,当时刘备上任西园校尉他刚好生病,留在家中休养。

他来投王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平了长安何氏,将张让交给他处理。

简雍认为刺探情报是相互的,想要得到就必须付出。

通过释放一些无用的情报或者假情报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才是一个细作应该做的事。

甄姜外出行商的商队中绝大多数都是从军中招募来的士卒,他们和甄姜没有任何关系,领导者是简雍。

那些马匹和兵器全都是王弋和简雍商议之后让甄姜商队出售的,以此来推测对方的将领以及军队的动向。

就像这次王芬入侵,简雍就告诉王弋这里面长安和袁绍绝对插手了。

王芬手下谋士中有两个人引起了简雍的注意,一个是逢纪,另一个则是左灵。

逢纪在洛阳的时候就已经是袁绍的手下,这个人不太可能弃袁绍而转投王芬。

要么逢纪是袁绍的卧底,要么就是袁绍派过来帮助王芬的。

左灵则更有意思,他原本是大汉司徒。他这个三公之位和能力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是用钱买来的。

按理说左灵是名士,来投王芬很正常。可左灵这个司徒没做几天刘宏就死了,掏出去的钱还没回本,不太可能抛弃现成的地位而去屈居于一个刺史之下。

简雍的想法是长安和徐州的情况应该不太好,双方都想转战冀州。

这可不是无的放矢,现在各方势力表现得都很平静,万众瞩目的袁氏内斗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要么是袁家解决的内部矛盾,要么就是有高人指点让袁家一致对外。

由于中毒后遗症的原因,王弋的思维不能时刻保持清晰,华佗给他开的药方中绝对有助眠的药物,总是让他昏昏沉沉的。

所以他在做决策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大脑外部挂件,这个挂件就是郭嘉。

郭嘉从来不是什么好人,为了保证攻略冀州的时候不被打扰,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郭嘉派人去刺杀合肥侯。

第二,郭嘉派人联系了吕布。

第三,郭嘉准备去一趟凉州,找一个叫栾提于夫罗的人。

郭嘉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不想幽州好,那大家就都别好。

不提郭嘉的谋划,张飞带着两万兵马徐徐向冀州进军。

这一次肯定是要先守,守住王芬的攻势之后再进攻。

张飞和戏志才两人研究了很久,并没有将战场放在城高墙坚的涿县,而是准备在范阳和王芬展开对决。

范阳城前一马平川,王芬想要摆开阵势很容易,想要攻下有一万弓弩手的城池却不容易。

二人将胜负的关键放在了范阳前的易水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